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山戲夢:神話遊戲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05]

──談《山海經傳》世界首演

羅 菁

 《山海經傳》這次演出,有幾個賣點:一是戶外演出,又是中大圓形的劇場,帶觀眾回到古希臘劇場的傳統;二是演出前有市集買賣—這是編劇的要求,讓人感受中國野台戲的熱鬧氣氛。雖然做法有點人工化;不過,演出單位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想還原戲劇的真貌,誠意仍然可嘉。

 第三個賣點才最重要,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名氣,難怪座上多見學者、文化人。《山海經傳》是高行健最具野心的戲,光看那由女媧至禹的神話角色,超過70個,已足叫監製咋舌。還有全劇牽涉的事件共計51起,由女媧造人、黃帝定於一尊,以至鯀偷息壤,禹治大水等等神話,時空跨度,無與倫比。換言之,幾乎沒有所謂主角與敘事中心。怪不得高行健目前的19部劇作中,本本都已演過,獨是這個劇本,出版15年來,仍乏人問津。所以光是膽識,導演蔡錫昌就應該加分。

角色逾70個 導演有膽識

 首演當天因為大雨,移師進長方形的體育館演出,沒有燈光、舞台布景;也沒有後台和虎度門,演員更衣換頭套,換角色,靠牆站等候出場,觀眾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是難得的觀戲經驗,那表示更切合高行健原先設計趕廟會、遊戲的性質。觀眾和演員都當假戲真演,例如演員跪下躬身,便成了椅子;把紙紮的圓圈丟出來,便代表羿射下一個太陽;用A字形木梯子,便代表了共工觸的山,然後梯子搖晃,人人掩頭,便是地搖山崩。凡此,都保留著戲曲的虛擬表演精神。又表演區幾乎廣及整個籃球場,演員一跨步,已代表跋涉千山萬水,場面調度流暢。

 表演方法部分採用了戲曲的做手身段,增添一份古雅。形體動作大多簡單拙樸,也不乏新意,像嫦娥以脫下蟬衣,象徵奔月,見衣不見人,動作迅速簡單,飄逸而引人遐思。

 主要演員吳偉碩的京戲身段較為明顯,這個方向也值得更多地開發與探索。演員都得分飾數角色,像飾演雍容的羲和,又飾禿頭醜女魃,以及抽離於戲的說書人,就十分考驗演員,洪節華出入自如,處理細緻。梁曉端飾女媧,又飾女娃、嫦娥、宓妃,光芒不及前兩位。

搭配水乳交融 是視聽豐筵

 場面調度之所以如此流暢,以及角色轉換,能夠以少馭多,服裝設計袁玉英應記一功。所有演員一律以黑、褐、綠、白4色鬆身衣服為基調,換角色時,以換頭飾為主要標記,偶而加上外衣,身份就更清楚了。餘下的便靠演員的功力,把表演還給演員,又是戲曲的精神。面譜只在臉中間一大筆塗白,簡單質樸,莽氣十足,配合了神話的主題,恰到好處。次要角色身份若是含糊,那是因為角色太多,很難改善。

 三毫子(藝名)紙紮木偶、道具,大如巨龍與夔牛,小如雲車、竹簍,都精緻奪目,妙趣橫生。我的座位靠邊,隔鄰觀眾常被這些準備上場的大型道具吸引,而忘了看戲。還有古老的敲擊樂,加上李耀誠的泛音喉唱,也使人大開聽界。所以,除去某些少量噴火和閃光的現代道具,全劇整體搭配,水乳交融,是一場視、聽覺的豐筵。

 演出時,我隔壁一位內地來的女孩一邊看劇本,一邊追蹤粵語的台辭。也許,體育館收音太差,就是我這個香港人,大部分台辭都一樣聽不清楚。雖然如此,我另一邊的法國學者卻很投入,還直呼好看。哪一天,把這類戲帶到車水馬龍、五方雜處的榕樹頭,才真是接合野台戲的勃勃生氣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