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空軍出動新型軍機災區救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27]

妮爾硯

 四川抗震救災的關鍵時期,解放軍空軍派出一架新型專用飛機每天在高原災區飛行十多個小時,為災區救災的近百架飛機提供空中通信中繼和輔助指揮,高質量完成了保障任務。此間軍事觀察家認為,不論此架飛機是空軍新改裝的通信中繼飛機,或是網上盛傳的新型預警機,均表明空軍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出色,說明空軍裝備在改善,訓練在升級,戰場在延伸,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在提升。

應急保障能力快速成長

 地震發生後,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和部署,成都先後集結了陸航、空軍、成都軍區和民航的200多架各型飛機,航空指揮和管制任務十分繁重。一是機種繁多。在4萬平方公里的空域內,既有軍用運輸機、直升機,還有民用運輸機、直升機,也有國際救援的空客380等,機種多樣,性能差異很大。二是情況複雜。這些飛機從不同機場、不同高度、不同航線同時實施空運、空投、勘察和機降任務,對組織指揮要求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極大地考驗著空軍航管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指揮水平。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許其亮和政委鄧昌友兩位上將親赴成都,建立和完善了指揮協調工作機制和聯合值班制度,並就任務協調、空域使用、組織指揮等問題與軍地有關單位進行協調。針對直升機執行任務只能在低於安全高度的峽谷河道中飛行,無法實施直接指揮調配的實際,空軍迅即調來新型通信中繼飛機,掃除了高山峽谷內的通信盲區,並緊急開闢了堰塞湖搶險的空中「綠色通道」,確保了搶險飛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首次完成幾千架次飛機通信保障的歷史紀錄和搶險救災當日保障架次的最高紀錄。觀察家認為,這是空軍積極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要求,主動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職能轉變的結果。近年來,各部隊在新裝備列裝前,積極利用工廠早訓、基地代訓、院校培訓;列裝後積極參加聯合演習,不斷完善應急措施,部隊應急作戰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任務轉換能力迅速提升

 災情發生前,空軍新型專用飛機正在北方某地訓練。接到任務後,部隊立即轉換任務,啟動應急預案,精心選配技術骨幹,連夜對裝備進行檢查,第二天便趕到災區迅速展開空中作業。為了使新裝備發揮最大功效,他們和指揮部明確了使用方法,在短時間內裝備就達到了最佳效能,在災區上空架設了一條不間斷的通信橋樑。為了實現轉換的最大效益,除了飛機自動接轉信號外,還依靠空勤人員實施手工轉信平均每天都在百次以上,最多的時候達到四百多次,從而為抗震救災指揮部實時指揮飛機安全救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據報道,空軍新型專用飛機在提供通信中繼和輔助指揮中創造了多個第一:首次奔赴完全陌生機場迅速展開作業;首次人機連續長時間、大強度在高原執行任務;首次為數百架飛機同時提供保障服務;首次完成幾千架次飛機通信保障。觀察家認為,新型專機執行任務能力的快速轉換,得益於平時加強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訓練,得益於各種應急機制的不斷完善。隨著軍隊職能使命的拓展,各部隊建立健全了各種應急預案,加強平時演練,為快速從容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主研發能力明顯增強

 對於預警機、通信中繼機等現代軍事裝備,中國軍方曾謀求通過引進的便捷方式獲得,但遭到了第三國不遺餘力的粗暴干涉,以致引進計劃失敗。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中國最終選擇了自主研製的道路。通過西安飛機製造公司、南京某科研所等研發機構的協作攻關,特別是軍地專家、部隊官兵的通力合作,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障礙,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產預警機終於橫空出世,從而使空軍作戰飛機的作戰性能成倍提高,大大提高了中國空中力量的反應能力,同時也為預警機的後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物質支撐。這次通信中繼機在災區救援中大顯身手,再一次證明,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是買不來的。充分依靠國內軍地資源和舉國體制,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中國一定能夠衝破一些國家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遏制,打破技術壟斷,發展自己的急需裝備,開發自己的高新武器,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