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中美間通過對話談判解決矛盾和爭端,已成為朝野及各階層的普遍共識;無論對奧巴馬還是麥凱恩而言,中美關係都是其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由此看來,SED當然不會隨著布什的離去而變成雞肋,相反,仍將是下屆白宮主人不可缺少的一道主菜,儘管其烹飪方法、火候等可能會有所不同。
本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英文簡稱SED)在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中國新任副總理王岐山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分別率領多名政府高官與會,就管理金融及宏觀經濟周期、開發人力資本、保證市場開放、增加投資以及增加能源和環境領域合作等5個方面的議題展開了對話。
這次例行的對話,處於布什政府任期進入倒數、美國大選如火如荼的當口,美國媒體對它的關注熱度明顯不及以前。人們普遍擔心的是,與前幾次對話相比,其意義、影響是否會因此有所下降,這一機制是否由此因為成效有限及其不確定性,而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議題的不變與變
作為一個由兩國元首共同倡議設立、2006年9月20日正式啟動的對話平台,SED亦已在中美兩國分別舉行過三次。回顧前三次對話,聯繫到美方公佈的此次對話議題,可以看出SED在議題上的「不變」與「變」。
所謂「不變」,首先體現在話題的全局性、重要性方面。無論議題在數量、內容上如何變化,對話都是圍繞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道路、經濟發展戰略、經濟關係等主題展開,議題在總體上的「戰略性」毋庸置疑。第二個「不變」體現在陣容的高規格、大組合上,雙方參與對話的成員要麼是政府的「副領隊」,要麼是政府經濟監管、經濟發展等部門的「一把手」。第三個「不變」則體現在具體議題的延續性上,不僅匯率、貿易這類構成中美經濟關係結構性矛盾的議題一直在談,能源、環保、金融服務業等中美經濟關係熱點領域的議題也一直在談。
所謂「變」,一則體現為議題的拓寬或擴大,如第二次對話新增了服務業開放、經濟平衡增長和創新等議題,第三次則針對兩國產品質量安全風波,增加了產品質量與安全合作、增加監管透明度等議題,這一次則新增了管理金融及宏觀經濟周期、人力資本開發等議題。二則體現為議題的深入或者落實,如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航空市場的開發開放,以及對匯率、貿易等爭端議題的相互妥協等。
對話是不二選擇
SED確立和開啟以來,曾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概而言之,對中國而言,因為前幾次對話前美方都加大施壓力度,全力在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向中國要價,使得中國曾擔心SED會成為美國施壓中國的機制,因而曾有過不滿。對美國而言,雖然每次對話都取得過不少實際成果,但無論是貿易保護主義大幅抬頭的國會、白宮內的對華強硬人士,還是工會等相關利益集團,一方面有得隴望蜀的不知足和不耐煩,另一方面更有中方借此機制消解美方壓力、拖延解決問題的擔心。事實證明,隨著對話的順利展開和實際成效的顯現,雙方的擔憂和不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緩和,但美國由於其特殊體制,這方面的消極聲音明顯多一些。
正如有輿論分析所指出的那樣,這一次美方對於對話成果預期的降低,一方面是由於美國次貸危機負面效應持續發酵和蔓延,加之糧價、油價雙雙飛漲,導致全球經濟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僅開始意識到解決問題絕非壓迫人民幣升值那麼簡單,而且還出現不少批評弱勢美元政策的聲音。另一方面,當然是由於大選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但人們在分析上述兩個因素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另外幾個重要因素:一是中美之間通過對話談判解決矛盾和爭端,亦已成為朝野及各階層的普遍共識;二是不僅美國,中方的政權延續性、政策堅定性也是一個覺得SED前途命運的關鍵因素;三是美國雖然全民焦點都從現政權轉移到大選上了,殊不知無論對奧巴馬還是麥凱恩而言,中美關係都是其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句話,人們在關注候選人,候選人及其智囊團隊卻在密切關注包括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等在內的這類現有大事。可以想像,選戰中兩人雖然可能會繼續有對華不利的選舉語言,如奧巴馬仍會在經濟貿易上攻擊中國以贏得藍領白人選票,麥凱恩也可能繼續高唱「中國威脅論」以販賣其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但兩人肯定都深知,在中美經濟聯繫繼續加深、中國經濟繼續崛起的大背景下,自己的強硬大話過後,對話仍將是解決問題的不二選擇。(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