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張美歐
30年前,鄧小平先生提出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廣東農業由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30年間,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巨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佔全國1.5%的耕地面積創造出佔全國6%的農業總產值,9.8%農業增加值,農業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率先發展中探索積累的許多經驗,對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具有深刻啟示。
改革開放獲巨大成就
30年來,廣東積極改革舊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不斷探索新機制、新舉措、新途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創新產業化經營形式,增強農業整體發展能力;理順農村土地承包和集體經濟管理關係,改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農業生產總量明顯增長,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多年來,廣東克服了耕地資源緊缺、自然災害頻發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巨大等困難,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出較大的農業產出, 不斷鞏固農業大省地位。2007年農林牧漁總產值2821.19億元,比1978年增長(按當年價計算)32倍。主要農產品產量與1978年相比,糧食略減,但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糖料增長26.5%,油料增長25.1%,蔬菜增長15倍,水果增長31倍,肉類增長8倍。與2002年比全省農業增加值1695.5億元,增長64.2%;農產品(WTO口徑農產品+水海產品)出口額41億美元,增長52.9%。目前廣東省農業主要指標在全國排名位居前列,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農民人均收入排第六,農產品出口額排第二;花卉、飼料產量第一,水果、糖料產量第三,肉類、蔬菜產量分別為第六和第七。在產量規模擴大的同時,廣東省農產品花色品種大大增加,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地保障了農產品供給。目前除糧食、豬肉基本滿足本省人口消費需求、外來人口消費和加工需求需要外調之外,蔬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每年都有大量外銷。
現代農業建設紮實推進,農業整體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和物質裝備建設,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貢獻率由「八五」期末的45%提高到5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2年的19.3%提高到37%。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廣節約型生產技術。農村沼氣建設初見成效,全省累計正常使用的戶用沼氣池29.13萬個,佔適宜推廣農戶的20.2%。積極開拓農業外源發展空間,推動區域農業合作和粵港澳台農業合作,發展外向型農業,擴大農產品出口。廣東省農產品出口多年位居全國第二,在連續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廣東省的合同成交額均名列全國前三位,其中有三屆位居第一。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廣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近30年持續增長。2007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24元,比1978年增長29.1倍。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由184.89元,增加到2005年的3707.73元,增長19.1倍,恩格爾系數由61.7%下降到2005年的48.3%。2005年起全面實行免徵農業稅,全省農民實現了農業稅賦零負擔。2003年開始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到去年底完成了15萬貧困戶的危房改造任務。推進扶貧開發,實施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智力扶貧等措施,有效促進了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全省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441萬人減少到331萬人。積極推進解決農村低保和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讀書難、看病難等「一保五難」問題,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經營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流轉逐步推行,目前全省流轉面積47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2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4.5%。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的規範化建設不斷加強,全省70%以上的鎮和村實行了會計委派(選聘)、代理制。農民負擔和農村會計、審計、民主監督切實加強,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穩步推進,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全省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8645家,帶動農戶514.3萬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39家(含國家級42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36個,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行政管理體制逐步理順,獸醫管理體制、種子管理體制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業行政執法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執法和規範化建設紮實推進,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發展環境。
變革歷經三個重要階段
1978年,復出的鄧小平在廣東點燃改革開放「第一把火」,廣東率先啟動農業改革航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理直氣壯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30年來,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以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為目標,突破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糧為綱的農業生產結構體系進行調整,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業,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第二階段是在上世紀八十年末到「十五」期間,以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農業為導向,在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基礎上鼓勵土地流轉,促進土地的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推動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第三階段是「十五」中期以來,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指導思想,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六大轉變奠定現代農業基礎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的政策導向、農村改革發展、國內外市場環境、以及農業自身發展條件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政治、經濟、市場和資源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廣東省農業發展實現了「六個轉變」:一是農業增長方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二是農業生產手段向科技集約型轉變,三是資源利用向節約保護型轉變,四是農業發展途徑向多維拓展型轉變,五是農業經營形式向產業化轉變,六是農民增收結構向多元化轉變。這些轉變,表明了廣東省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形成良好的發展基礎,開始進入加快發展的嶄新階段。
城鄉統籌新農村現新氣象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
目前,廣東全省農村工業迅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珠三角地區已經具有現代農業的雛形;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珠三角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名列前茅;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或正在解決;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社會管理和民主政治得到完善,農民負擔大幅下降,農民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全省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明顯增強,「三農」工作正逐步走上城鄉統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科學發展軌道。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農民的收入構成由單純的以農業為主向以非農為主轉變;農村的勞動力就業結構由單純的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二三產業為主轉變;城鄉的發展逐步由城鄉二元分割向城鄉互動協調發展轉變;全省的「三農」工作思路、政策取向以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經由過去單純的就「三農」論「三農」向城鄉統籌方向轉變。
經驗啟示科學發展之必要
回顧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歷程,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示:
一是必須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加強對「三農」的支持保護。廣東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快農村「三化」建設的決定》、《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等重大政策措施;認真落實一系列人大議案,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資金保障。
二是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千方百計開拓農民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從農業內部挖潛,從農業外部拓展;加大財政投入促進農民增收,從政策、法律上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條件。
三是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以園藝產品、優質畜禽為主的特色效益農業,優化了農業結構和區域佈局。目前全省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重由1978年的8:2調為6:4,而產值則由76:24 變為26:74;發展了一大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名牌農產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5個,居全國第一。
四是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了22個省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並於2007年開始啟動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農業科技和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使廣東省在耕地資源約束嚴重的條件下,農業總量持續增長。
五是必須不斷推進改革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經濟不斷取得新發展。在不同階段根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而推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解放思想推動新一輪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廣東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戰略方針,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前,廣東「三農」事業處於逐步轉入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階段新形勢下,廣東如何解決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人們極為關注。
農業農村改革面臨新問題
今年3月廣東省「兩會」期間,副省長李容根在談到「三農」問題時指出,廣東農業農村的改革發展面臨許多新問題新困難,如:城鄉經濟社會二元分割狀況還未根本改變,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艱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因素制約,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壓力日增;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較落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迫切。廣東要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樹立新思維,轉變新觀念,探索新舉措,推動全省「三農」事業取得新發展。
從體制上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創造了讓世人矚目的「廣東奇跡」。而實踐證明,現代化是一場深刻全面的社會變革,不但有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要求,同時還包括政治組織、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革與推進。
李容根表示,要增強憂患意識,建立健全推動「三農」發展的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支持保護。要增強創新意識,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服務效能。加快改革公共財政體制,推動公共事業和社會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鎮財政體制改革,探索農村產權、土地徵用管理和農村金融、保險、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以及農民就業、戶籍管理等新機制,努力改善「三農」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
以科學觀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要突出廣東特點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新理念.要以世界的眼光,樹立大農業多功能理念,拓展農業的社會安全保障、生態環境優化、觀光休閒和文化傳承等功能,樹立大市場多渠道理念,推進農業區域合作交流和對外貿易。要以長遠眼光,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三農」發展後勁。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念,注重社會、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觀念,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農民群眾。
只有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注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注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確保廣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