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微調還是大調?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16]

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本港一向重英輕中,教學語言問題因而爭拗不絕,反覆無常。教育當局左搖右擺,苦無良策。年初教育局長一聲「微調」,即時引起強烈反應,反對母語教學者尤其敏銳,感到機會來了,不向政府施壓,更待何時?剎那間,英文教學成為學界熱門話題,取消英中與中中的學校分流,實行分班、分科、分時段的英語授課之聲,不絕於耳,母語教學幾成眾矢之的。

母語教學成為眾矢之的

 教育局在這短短的幾個月裡,何嘗沒有巨變?當初提出微調,只稱要改進英中及中中的上落車機制,仍要維持現行的學校分流。後經一些學界人士的衝擊,態度便有改變,以引起標籤效應為理由,要取消學校分流,消除英中與中中的界限。怎料人們順藤摸瓜,得寸進尺,紛紛要求政府放寬英語授課的規限,允許學校自決教學語言。教育局一面說母語教學卓有成效,應繼續堅持,一面卻指出學生英文水平較低,學校增加英語授課份量有助學生學好英文。於是提出條件性英語授課的建議,允許學校按條件開設英文班。這個方案仍不為一些教育社團採納。最後教育局讓出一大步,乾脆允許各校分班、分科、分時段以英語授課。

 這種政策調整,被視為一百八十度的根本改變。既然可分科分時段以英語授課,那就毋須考慮學生的語文能力,實質上允許各校無條件地自行決定教學語言,返回一九九八年前的狀態,現時母語教學為主流的局面可能不復存在,英語授課重佔主導地位。這樣的調整並非「微調」,而是「大調」。

名為「微調」 實則「大調」

 這種變化無疑帶有戲劇性,其實使人費解。

 第一,作出如此巨大的教學語言政策改變,只為學生學習英文一科,是否有違教育原理和教改目標?

 第二,推行母語教學十年,確實已見成效。從2002至2007年,中文中學學生五科及格率提高了一成,總分達十四者增加了五個百分點,為甚麼今後反而要抑制母語教學?

 第三,拋棄條件性英語授課的原則,若導致學生水準全面下降,而「三三四」新學制以及整體教改的推行又因受到衝擊而產生混亂,這會對教育和社會造成甚麼影響?

 第四,教育局在幾個月內一再調整教學語言政策,基於甚麼理據?這種調整與○五年由教統會公布並獲當時的教育局認可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諮詢文件」所闡述的教學語言政策大相徑庭,該文件由當時的一個工作小組以近兩年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參考不少文獻,又廣泛而深入地與各持分者交換意見才撰寫出來。今天予以否定,又有甚麼理由?是當年的研究有誤,抑或今天的否定出錯?

 第五,教育局的政策數月數變,這是甚麼緣故?在這過程中有沒有被部分人士牽著鼻子走,因而陷於被動狀態?

 第六,學界及社會人士至今仍在教學語言問題上有巨大分歧,若倉卒作出決定,會產生甚麼後果?

 筆者希望有關當局對以上問題能認真考慮,作出決策要十分慎重,務求周全穩妥。(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