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銀幕短打:走出圍城的天與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22]
放大圖片

 ■《天水圍的日與夜》

文:朗 天

 許鞍華贏盡口碑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終於公映,大家都關心它的票房成績,因為它夾在《赤壁》及《蝙蝠俠黑夜之神》的檔期,被認為很難殺出重圍。

 今年在國際電影節亮相的幾部本土製作成績均令影評人眼前一亮,除了《天》片,還包括較早前已在一片爭議聲中公映的《無野之城》,以及二十三歲女導演麥曦茵一鳴驚人之作《烈日當空》。這些電影絕不能說是小眾口味,但在當下院線形同虛設,院商唯利是圖的放映「制度」(有制度嗎?),為它們排期實在是傷透腦筋的事。

 成敗論英雄,任你有多大誠意,如果票房太難看(如《精舞門》),即使未算被判死刑,也宛如充軍塞外,很難說得過去。

 藝術片也有藝術片的市場,你說不注重本地嘛,那麼賣埠又如何呢?國內又如何呢?徐克的《七劍》和《深海尋人》,香港成績差強人意,卻在內地有所交代。《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起初以為是走影展線,但海外及內地均風評不佳,反而是香港及台灣寵愛有嘉,令許鞍華拿了個安慰獎。

 《天水圍的日與夜》用高清拍攝,劇情清淡如水,卻拍得異常耐看。本地資深觀眾看絕對會想起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新浪潮」闖將的電視台年代作品,寫實而富人文關懷,很有況味。

 今天電影評論有一個標準範域,策略也好,政治正確也好,言必本土情懷,高舉香港特質(我的懺悔:我有份推動這個發展方向)。《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優勝,不是可落入這個標準而被讚賞,而是,它正好超越了整個時代感性,包括這種電影社會學的閱讀。看著那一場場母子家常便飯,你自然明白,情懷可以舊,但眼前的影像卻表現著歷久常新的質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