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國各界讚中國人才貢獻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26]

黃海振

 據美國方面估計,中國各類專才在美國的政府、大學、研究院和企業任職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有幾十萬人,其中在美國太空、軍事等敏感部門工作的中國專家有兩萬多人。這些中華精英,在美國的不同領域和崗位中,表現出中國人所特有的吃苦耐勞、敢於想像、敢於探索、敢於奮鬥的優秀品質,取得了令美國人讚嘆、佩服的成績,受到高度讚揚。許多美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中國專家的參與,美國在許多科技領域不可能發展得那麼快,取得那麼大的成就。當然,也有部分美國人經常以「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專家,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

在火星探索中扮重要角色

 近期,美國成功地將火星探測車「勇氣號」、「機遇號」送上了距離地球1.7億公里的神秘火星,並傳回了高分辨率的彩色全景照片。美國新聞界在大容量討論這個議題的同時,也對300多位在美國航天暨太空總署(NASA)工作的華裔頂尖科學家作出積極的評價。美國世界新聞網的評論文章稱,從100多年前美國大修鐵路,到今天的月球火星航天探索,華人的貢獻絕對不容小看。事實證明,華裔科學家和計算機人才已經成為美國科技、尤其是「硅谷」發展的中堅。該文章還認為,華裔科學家中還有許多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精英,美國傳媒有責任讓這些沉默的精英出現在西方的主流媒體,展現在美國主流社會的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華裔太空科學家在美國太空探險擔任重要職務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個幾百人的龐大頂尖群體。他們中間有負責火星探險車著陸系統的首席工程師李煒鈞;計劃飛行主任陳哲輝;負責探測通信及雷達追蹤的沈毓賢;以及參與整體計劃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李榮興等。美國火星探測車成功著陸後,美國俄亥俄州華人專門召開了慶祝大會,祝賀華人科學家對人類太空探測作出的貢獻。美國華人團體認為,華裔科學家參與探測車成功登陸火星這一奇蹟,說明新一代的華人科學家有傑出的智慧和能力,努力提高華裔科學家的形象,對美國和華人都有莫大的好處。

美國肯定錢學森巨大貢獻

 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日益改善,兩國的科技交流越來越多。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工程院均表示,上世紀50年代回到中國、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期間,曾對美國的軍事科學發展作過極其重大的貢獻,希望錢學森能夠訪問美國,接受美國兩院準備授予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的稱號。錢學森的母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亦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的光榮稱號。1985年,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訪問北京時也特別肯定:錢學森在美國工作20年,對美國的科學進步、特別是美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希望錢學森接受美國政府準備授予的「國家勳章」。並對錢學森當時在美國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感到難過。

 1935留學美國,1955年幾經周折回到北京的世界頂尖工程控制論專家錢學森,是美國早期地對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發展的奠基人之一,被美國官員稱「其一個人至少相當於美國五個海軍陸戰師」。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留學生回國後,對新中國的科技建設、特別是國防科技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在中國最困難的年代,奇蹟般地開創和發展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帶頭完成中國「兩彈一星」工作。錢學森在美國工作後期,受到美國的監視和迫害,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指揮下,才回到北京。錢學森對美國的各種稱號不屑一顧,拒絕到美國接受所有稱號和勳章,顯示出高尚的傲傲錚氣。

華人專家遍佈美國各行業

 據美國建築界專家估計,目前在美國的華裔建築專才至少有10多萬人,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設計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和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的著名華人貝聿銘。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經對華盛頓國家藝術館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座建築不僅是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組成,也是公眾生活和藝術之間聯繫日益增強的象徵。」而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則被美國人稱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貝聿銘的設計風格注重中西方結合,其作品遍佈全世界,坐落在香港中環的中國銀行大廈亦是貝聿銘設計的,該大廈曾經是香港的第一高樓。貝聿銘還受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完成世界最大博物館羅浮宮的擴建設計,該工程竣工後,被稱為是征服巴黎、征服法國和征服歐洲的著名作品。

 除了太空探測、軍事科學、建築設計等行業,華裔科學家還活躍在其它高新領域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包括6名諾貝爾獎獲得的30多名華人科學家被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聘請為院士,成為美國的科學顧問。然而,我們在看到美國各界人士在讚揚中國專家對美國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亦應該看到,不少華裔科學家受到美國政府和部分人迫害,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巨大的傷痛和煎熬。也因為這樣,使許多在美國從事軍事科學和「敏感」行業的華裔科學家拒絕正常的對外交往,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猜疑和跟蹤。(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