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媒體間競爭激烈,記者們不單須早出晚歸,更要衝鋒陷陣,為採訪精彩及獨家的報道而奔波。圖為一眾記者於11日,爭相採訪日本羽毛球女雙組合小椋久美子及潮田玲子。 路透社
許多人恐怕已經忘記了,雅典奧運會期間,有3位記者獻出了生命。其中一人名叫鄭立,是北京電視台的攝像記者。他在極度缺乏睡眠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提著攝像機,蹲在路口拍攝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突然暈倒,就再也沒能站起來……更鮮為人知的是,由於巨大的工作壓力,近幾屆奧運會上,平均每屆都有3.4至3.6名奧運記者獻出了生命,許多是由於過勞而心臟病突發所致。
另外兩位不幸去世的記者,一位來自俄羅斯,72歲,是籃球報道的老牌記者,寫完稿子剛發出去,便伏在電腦上去世了;另外一位來自韓國,離閉幕式還有3天時,到愛琴海游泳,再也沒能上岸。據醫生估計,這兩位記者的去世也與心臟病突然發作有關。
無論是在通訊不發達的上個世紀早期,還是互聯網暢通的今天,奧運賽場上,媒體大戰一直是硝煙瀰漫,而且愈演愈烈。但是,在奧運會上,人們往往關注賽場上的競爭,卻忽視了媒體的競爭;運動員每個細小的行動都逃不過人們的眼睛,奧運記者們的艱辛卻鮮為人知。
記者人數超運動員4倍
在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為各國媒體準備的各種物資、設備達87,000件,而主場館鳥巢的所有物資為3,6000件,前者是後者的2倍多。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運動員6,000人,記者6,800人,記者人數首次超過運動員。今年的北京奧運會,參加的運動員1萬多人,而記者方面,除21,600名註冊記者外,非註冊記者人數由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4,100人,猛增到20,000名,幾乎是4個記者追1個運動員!
即將展開的媒體大戰將會如何激烈,從這些數字中,已經可以見「分曉」。
早期的奧運會,各種規定遠沒有今天嚴格。記者可以在賽場上,站在起跑線旁盯著運動員的動靜,隨時抓拍照片。比賽結束,記者蜂擁而上,將運動員團團圍在賽場採訪拍照的情景也不新鮮。這在如今已絕對不可能。
體育記者壽命較短
為了盡可能多地採寫報道,記者們早出晚歸,每天只有4至5小時睡眠,而且一邊奔波,一邊寫稿,體腦並用。奧運記者通常都清楚早餐有多麼重要。因為這一餐後,沒人知道下一餐會在甚麼時間和地方。他們不停地奔波、寫稿、發稿。
特殊的工作狀態,使記者成為奧運會期間最緊張、最疲勞的群體。中國記協曾披露的一份對上海市10家新聞單位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自1995年以來上海新聞記者因患病而去世的28人,平均年齡為45.7歲。除了搶險救災等非正常報道類記者外,體育記者在所有記者中壽命又是最短的。 ■ 原載《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