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才
儘管莫斯科在對格魯吉亞的軍事行動中掙足了面子,狠狠教訓了一下冒失的薩卡什維利,但俄羅斯並沒有從軍事勝利中獲取太大利益。相反,在總統梅德韋傑夫宣佈結束軍事行動之後,莫斯科面臨更為嚴峻的安全壓力,一個反對俄羅斯的聯盟正在歐洲集結。
充當集結行動的領袖是美國,在莫斯科大兵逼近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時候,布什總統正在北京興致盎然地觀看比賽。不過,華盛頓很快做出了回應。除了強烈批評與指責外,布什政府還幫助格魯吉亞緊急調遣駐守伊拉克的軍隊回防國內,白宮並明確發出威脅,莫斯科如不及時收手,將會被踢出象徵全球權勢中心的「八國集團」,俄羅斯尋求加入世貿組織的計劃也會因此而受阻。
實際上,這場衝突不僅僅是俄格兩國之間的衝突,也是俄羅斯和美國間的一場正面較量。薩卡什維利在2003年的成功上台一直讓布什政府引以為豪,其強烈的反俄政策包括此次貿然的軍事挑釁,都被外界認為有華盛頓在背後縱容和支持。自8日衝突爆發起,美俄之間就頻繁交手,在安理會幾次討論中,美俄代表之間的激烈較量演變成了高加索之外的「第二戰場」,硝煙味極濃。
假如說布什政府迄今以來對莫斯科最為嚴厲的口頭警告,還不能夠讓人感受到這場針對莫斯科的敵對聯盟的寒意,那麼環繞在俄羅斯巨大版圖周圍的前蘇聯加盟國家的反應則提供了最好的註腳。這些國家剛剛掙得自由,國力的孱弱讓他們難以獨保自由。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們身不由己,每每在大國權力爭奪中充當前沿陣地。在此次衝突中,波羅的海三國強烈譴責俄羅斯用武「不當和不可接受」,愛沙尼亞甚至向第比利斯空運了50名軍官。另一個與格魯吉亞齊名的反俄先鋒烏克蘭,不僅在戰時限制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行動,而且計劃與歐洲國家共享烏克蘭導彈防禦系統信息。波蘭更在俄羅斯軍事行動結束後兩天,即閃電宣佈就反導問題與美國達成一致,美國也同意在波長期部署「愛國者」導彈。
相比之下,仰賴俄羅斯能源的西歐幾個國家的反應要相對平靜得多,這也是法國總統薩科奇調停衝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歐盟在這裡再次出現了新老歐洲的分裂。不過,在警惕和限制俄羅斯的權力運用上,新老歐洲並沒有太大差異,畢竟兩者都是冷戰兩極對峙期間的犧牲者,只不過前者傷口更深,至今還未脫離威脅。這也就決定了俄羅斯在這場衝突中沒有歐洲的同情者,只有大小不同的反對者。
在格俄衝突中,莫斯科的軍事優勢相當突出,但是,俄羅斯卻顯得形單影隻。在西方龐大的輿論面前,莫斯科成了咄咄逼人的「侵略者」,第比利斯顯得可憐兮兮,冒失的薩卡什維利被塑造成了反對強權和捍衛西方民主自由的英雄。甚至在莫斯科使用西方慣用的人道主義危機、種族清洗等語言為自己的軍事行動辯護時,得到的也只是羞辱。難怪普京和俄羅斯官員感到憤怒,西方在這裡明目張膽地使用雙重標準。
莫斯科可以通過用兵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傳統勢力範圍,但改變不了自己的安全困境。相反,炫耀武力只會使俄羅斯陷入更加孤立無援的境地,將周邊國家進一步推向西方懷抱。當格魯吉亞宣佈退出獨聯體,反俄氣勢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更加高昂,當烏克蘭、波蘭等小國一再採取措施刺激莫斯科,俄羅斯都束手無策。
這場軍事行動不僅使歐洲的裂痕更深、全球合作更加困難,對俄羅斯內部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令格魯吉亞動盪地區尋求分裂的民族和勢力歡欣鼓舞,而在此之前,莫斯科對這股勢力一直採取類似格魯吉亞的強力壓制手段。
莫斯科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只能和西方在有限的妥協中伺機尋求報復的機會。可以想見,經歷這場衝突,俄羅斯的外交重心會更加東向,這就使得中國在未來的權力博弈中顯得份量十足。(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