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北京奧運經驗值得倫敦借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25]

張敬偉

 北京奧運完美落幕,可以瀟灑地將奧林匹克會旗交予倫敦。對於倫敦而言,北京的很多好經驗值得倫敦借鑒。綠色奧運,尤其值得倫敦學習。倫敦向來有「霧都」的稱號,霧霾滿城是空氣粉塵污染的佐證。不僅如此,早在2007年倫敦奧運就傳出了很多關於城市污染的消息:一是用作奧運村的用地被查出有輻射污染,讓國際社會大吃一驚;二是奧運會皮划艇激流迴旋比賽場地也因為污染而變更;三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倫敦塔也因為空氣污染由白色變為黃色。雖然倫敦採取了對駛入倫敦的豪華汽車徵收「污染稅」,奧運期間禁止觀眾駕車觀看比賽等舉措,但是英國政府和倫敦市府還需要加大投入。

綠色奧運需要高投入

 北京奧運,花在環境整治上的投入是1200億元人民幣,按現有匯率計算折合美元174億美元。而這,和倫敦奧運會的全部預算93億英鎊相當。兩相對比,倫敦很難在環保上像北京那樣徹底改變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北京奧運採取的是舉國體制全國財政奧運的模式,奧運預算從來都不是問題。倫敦不然,奧運預算一靠政府投資二靠納稅人貢獻。多花一個英鎊一個便士都面臨著民眾的反彈。所以,沒有高投入,「最綠色的現代奧運會」就是一句口號,英國自以為豪的民主制度可能成為綠色奧運的阻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污染問題一直到奧運開始都面臨著國際社會的質疑。甚至很多國家為本國選手預備了口罩,美國一些運動員甚至戴著口罩入關。但事實證明,京奧期間,北京除了最初的炎熱,天蔚藍、水碧綠、樹蒼翠、草清幽、人文明,堪稱環保典範城市。對此,薩馬蘭奇評價:「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像北京這樣乾淨的城市」。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體也一致認為,賽前對北京奧運的環保質疑「煙消雲散」。可以說,北京以完美闡釋了什麼叫「綠色奧運」。現在倫敦已經開始遭受國際社會的污染詰問,英國民眾也對禁止800萬觀眾開車觀賽以及對污染稅表達不滿。倫敦如何實現綠色奧運之夢,需要時時刻刻和北京溝通。

人文與科技因素不可忽視

 除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也是北京留給倫敦的一大亮點。北京奧運,接待了1.6萬名各國運動員隊伍,80多位各國元首級貴賓和3萬多名媒體記者,接待規模可謂空前絕後。如此宏大的接待任務,北京做得有板有眼,尤其在細節方面讓人無可挑剔。北京讓所有人體味到了「家」的感覺,因為北京動員了世上最為龐大的志願者隊伍,讓外賓在北京沒有語言障礙和陌生感覺;因為北京建立了世界上最為舒適和離比賽場地最為便捷的奧運村,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習慣的運動員們能夠安適生活舒適比賽;因為北京建立了最先進的新聞中心,方便世界上的媒體記者更好地採訪和發佈新聞。英國國家旅遊局局長克里斯多佛.羅德斯認為,北京奧運的三條經驗值得學習:第一,目標明確;第二,規劃詳細;第三,規劃的執行過程完美無缺。這是英國人從北京奧運會上學到的三條經驗。倫敦奧組委主席科爾勳爵則表示,北京以人為本,開放多元的細節讓人感動。

 科技奧運的運用在北京有目共睹。一方面,高科技增加了北京奧運開閉幕式的娛樂功能和審美體驗,使開閉幕式更為奇幻美妙;另一方面,高科技在賽場上的運用也大大提高了奧運會的成績,譬如水立方就創造出了游泳上連破世界紀錄的好戲,更好地詮釋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此外,高科技運用在興奮劑檢測方面,也極大地淨化了奧運賽場,使得奧運會變得更乾淨。應該說,倫敦奧運會在科技方面應該比北京做的更好,除了賽場上的基礎工作,倫敦也要在場館建設上給世人帶來鳥巢和水立方那樣的驚喜。

 此外,中國的全民安保舉措也是北京留給倫敦的寶貴遺產。相較於北京,倫敦的安保形勢更為嚴峻,因為倫敦多次發生恐襲事件。像北京那樣動員全民安保,將安全觸角深入到倫敦市的每一個街巷,雖然會使奧運會變得有些緊張甚至無趣,但對奧運平安進行卻是極佳選擇。

 更重要的是,倫敦也要學習北京面對國際社會質疑甚至是污衊的氣量,錘煉高強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政媒都曾經對北京說過不友好的話,做過不友好的事。現在輪到倫敦了,甘苦人自知。如何面對國際社會的挑戰,只有好好向北京學習了。

 來華觀禮奧運閉幕式的英國首相白高敦認為,英國願意借鑒中國在舉辦奧運會和在一些體育項目上取得的成功經驗,把倫敦奧運會辦成一屆高水平的體育盛會。中國領導人也強調願意和英國分享北京奧運成功舉辦的經驗。這個經驗就是「獎牌更乾淨、服務更人性、參與者更團結」(羅格語)。

 祝願倫敦奧運和北京奧運一樣精彩。(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