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巖
何謂公共理性?美國知名學者約翰.羅爾斯在其所著《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稱:「公共理性是一個民主政體的基礎。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們的理性目標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義觀念對社會基本制度結構的要求所在,也是這些制度服務的目標和目的所在。」公共理性的核心在於追求公共善即公共利益,在此指引下,參與社會事務的政黨及個人才能超越自身狹隘利益的局限,拋開一私之見,以一種放大的心境,從眾人的角度對公共事務做出判斷,交疊後凝聚共識,推動社會發展。可以說,公共理性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也是判斷政黨及政治人物能否為民造福的關鍵指標。
公共理性缺失危害巨大
讓人深感遺憾的是,回歸10年來香港最為欠缺的正是公共理性,一些政黨和政治人士偏執己見,不能從公眾的最大利益出發考慮事情,不願理解和接納他方主張中的合理成分,結果只能是自說自話,就像多條平行線永無交集,導致很多問題遲遲不能解決,並滋生一連串爭拗,嚴重影響了香港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
就回歸後引起爭議最多的政制發展來說,05年政改方案本已獲得逾六成市民支持,「泛民主派」卻公然違背遵從多數人意見這一民主政治的最高法則,「捆綁投票」予以否決,使政制改革無法盡早啟動,其偏狹妄為、欠缺公共理性的陋習暴露無遺;時至今日,在中央有關2017年特首普選及2020年立法會普選的時間表得到超過九成市民贊同的情況下,仍有不少競逐立法會議員的泛民候選人鼓譟2012年雙普選,如此政治素質實在讓人汗顏。倘若「泛民主派」不知反思,不能順應主流民意,不學會以公共理性適當修正自己的主張,未來香港政制發展將難以達成必需的社會共識,「泛民主派」勢必成為香港民主前進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何去何從,「泛民主派」應當三思。
至於經濟領域,近年來久議不決的最低工資立法,已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究其緣由,還是與公共理性的缺乏有直接關係。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實行合理最低工資無損自身經濟的競爭力,也不會造成失業率的大幅攀升,對社會的整體影響利大於弊。反對本港進行最低工資立法,無論其說辭聽來幾有道理、多麼面面俱到,都掩飾不了過分看重私利、不從他人處境考慮事情的冷酷。尚處經濟起飛階段的內地都已實施最低工資,作為成熟經濟體的香港沒理由再拖延不決。
特別一提的是,公共理性缺失對香港法治造成的損害尤為嚴重。民主黨、公民黨等「泛民主派」口口聲聲要維護香港法治,但在去年曝光的陳方安生「十成按揭」一事上卻扮盲做啞,極力為其開脫,將他們一貫自詡標榜的「透明、平等、公義、反對官商勾結」等基本的價值理念都赤裸裸拋在一邊,棄之不顧,公然破壞「法無例外」的司法原則,肆意將黨派利益凌駕於社會公義之上,他們所謂的「公道」何在?「良心」何在?另外,今年年初「泛民主派」人士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僅力挺、參與民間電台非法廣播,還公然違反高等法院頒發的禁制令,一再挑戰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種偏激狹隘、毫無公共理性的做法已侵蝕了香港的法治基石。
構建公共理性刻不容緩
目前,香港各方面均處於非常緊要的十字關口。如何凝聚社會共識、順利實現雙普選?如何縮小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打造和諧社會?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很多問題擺在眼前,亟待解決。筆者認為,只有盡快成功構建公共理性,香港才能邁上新的發展道路,延續東方之珠的輝煌。
當務之急,則是對公共事務擁有巨大影響的各個政黨及政治人士首先朝著公共理性的方向努力,做出表率,進而帶動整個社會思維方式的良性轉變。為此,首先必須對政治、政黨有重新的認識。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曾做過有關的精闢論述,在此摘錄一二,希望大家看後有所反思。他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政黨者,所以鞏固國家,即所以代表人民心理,能使國家鞏固,社會安寧,始能達政黨之用意。無論何黨,皆必以實行政策與研究政策二者為其目的。……能使國家進步、國民安樂者,乃為良政治;能有使國家進步、國民安樂之政策者,乃為良政黨。」
香港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各種利益訴求並存,各個政黨為其代表的階層或民眾爭取利益,有合理的一面。但正如歐洲學者羅伯特.達爾在其所著《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一書中所言,這種民主多元可能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和紊亂,因為政黨「可能得用這種機會增加不公正或使之永遠存在而不是使之減少,利用這種機會助長其成員的狹隘個人主義而不是關心公共利益,甚至削弱或毀壞民主本身。」備受世人詬病的利益集團政治就是一個實例。為克服狹隘政黨政治的缺陷,香港的政黨應該按照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指引,不僅「為自己思考」,更重要的還要有寬闊、包容的心態,「以他人的心境看事情」,超越一己之私,以公眾利益為依歸,追求更高的正義原則。這樣,各個政黨才能有一個共同的交流平台,就利益分配與發展等重大經濟社會問題進行談判與再談判,在綜合各種民意的基礎上形成公民的交疊共識,完成社會整合,達成社會團結,建立公平的基本結構,最終邁向穩定的政治秩序,實現經濟社會高效、有序的發展。
近期,筆者相繼看了港島及九龍西立法會議員候選人電視辯論,有兩個感覺:一是人身攻擊多,理性溝通和政策談論少,候選人互相提問時大都是以「嗌交」為主,沒有冷靜分析;二是關注所屬階層利害多,考慮他方或公眾利益少。如此吵吵鬧鬧,如此狹隘偏私,難怪很多市民厭惡政治。筆者在此呼籲廣大市民善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力求將具有公共理性的候選人送進立法會,以淨化、優化香港的政治生態,為香港社會的全面進步創造必要條件。
最後,筆者借用《荀子.正名》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即「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希望香港社會在公共理性的牽引下,實現新的飛躍發展。(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