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屆昭君文化節的精彩序幕。
——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二零零八年九月五日至九月二十八日)
本報駐內蒙古記者 郭建麗 徐晶
一個地區文化的「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之間有效的相互結合與轉換,會迅速改變區域之間的力量對比格局。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創造力甚至是鮮活的生命力對人們進取心的激發是其核心本質。以文化高速、高質發展作為地區發展的切入點,從而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歷史及戰略意義。鮮明的文化特色會賦予一個民族、地區乃至一個時代獨特的標誌。
呼和浩特市自1999年至2007年,已成功舉辦8屆「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內容豐富的文化節積聚草原文化精髓,突出國際性、思想性、民族性、地域性、群眾性、藝術性、時尚性等特點,著力推動民族文化大市的建設。歷時數載辛勤經營,文化節已成為呼和浩特一張華麗名帖,更被國際節慶協會(IFEA)選評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
續歷史傳奇 建文化大市
呼和浩特,蒙語意為「青色的城」,故又稱青城,是一座擁有兩千餘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西魏、北周、隋、唐等朝的開創者皆溯源此地,故有「帝王之鄉」的稱號。
呼市地處中原、草原交接處,承載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底蘊而深受中原農耕文化浸染,本土文化呈現多元態勢。其轄區內歷史文化古跡林立,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遺址,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趙長城古址,都充斥著悠遠的文化韻味。
昭君文化所提示的「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層原因,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昭君文化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命名文化節。象徵民族團結的昭君墓,其衍生的「昭君文化」已成為了呼和浩特的標誌性文化。
隨著文化對經濟的持續推動,呼和浩特經濟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融合度,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已形成該市的共識。數屆昭君文化節的舉辦有力的提高了該地區知名度、美譽度,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內蒙古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建設成就。文化節已成為推進呼市社會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向世人展示了獨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從而塑造了草原歷史人文名城,展示了草原大都市的嶄新形象。
昭君文化節為經貿活動、招商引資提供了廣闊的平台,每屆文化節均要吸引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來呼洽談考察項目,近幾屆投資總額度均上數十億元,促成了電子信息產業、生物製藥、商貿流通、風力發電、旅遊服務等一大批優質高效的項目落戶呼市。同時帶動文化產業、第三產業、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在昭君文化節的有力推動下,準確文化定位、系統規劃,呼和浩特市的文化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形成了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新聞出版市場,眾多優秀圖書和音像電子產品面世,《內蒙古民歌精品典藏》等出版物影響遍及國內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隨著百集大型電視劇《大盛魁》的拍攝,集旅遊、商業、影視拍攝為一體的大盛魁影視城籌備建設中;旅遊線路文化含量的提高,大窯文化博物館、蒙牛工業園區等城市休閒、工農業觀光等新型旅遊項目的開啟,帶動了旅遊產業發展;體育業也逐步由公益性事業向市場運作過渡,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節慶經濟的啟動反哺文化發展,蒙古族長調、蒙古舞、呼麥等帶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形成了呼和浩特獨特的文化氛圍。
因該市文化更具包容性,草原都市更具開放的胸襟、融合的精神而極具親和力和影響力,文化所構建的核心競爭力正助力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新型工業化草原大都市
呼和浩特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增長競爭力第一城市」、「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十大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等眾多美譽。殊榮源自實力,實力源於發展,乳業、電力、電子信息、生物製藥,冶金化工和機械製造等六大支柱產業成績斐然:中國每兩杯牛奶中就有一杯產自呼市,世界上最大的青黴素生產線、國內最大的卡盤研究中心和出口基地、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均坐落於此、未來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太陽能產業集群逐步成型。
一個力踐科學發展觀,首推新型工業化的草原大都市崛起在中國的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