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向在抗震救災中真誠相助的香港人民及海外同胞鞠躬道謝!
災難,並沒有改變我們的容顏;生命的禮讚,
卻把這座千年不徙美麗依然的古都,更加牢固地扎進沃野千里的壯麗天府……
汶川震事,川西北大地創傷甚痛……那些天下皆知的故事,恰好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猛烈發生。92公里——成都市中心至汶川震央的地理直線,一段不那麼遙遠的距離,我們在這頭,同胞卻在那頭。於是我們凝望天空、叩問大地,聲聲呼喊他們。現在,震事已去百日有餘,我們當中的許多,不堪再憶前線生死救援中那些潸然淚下的畫面,而殷殷祈盼初步安定下來的他們,鼓足激情更加勇敢地去修葺一個無限美好的新家園;同時,我們借香港《文匯報》平台深深地向給予抗震救災太多關心和幫助的你們——香港人民及海外同胞,鞠躬道謝。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真誠相助,才有了更為強大的救援力量,共奏出中華兒女對生命的禮讚,把這座千年不徙美麗依然的古都,更加牢固地扎進沃野千里的壯麗天府!
——千萬感恩的成都人民
■本報記者 張旗、李勇
汶川大地震發生當天,官方反應的「成都速度」之快讓民眾驚魂之餘迅即感受到了政府的力量。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市長葛紅林第一時間奔赴成都市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地震應急預案全面啟動!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隨即,所有市領導分赴各區(市)縣一線……
3個多月時間過去了,世人所理解的「5.12」這串符號代碼,已然超越了災難本身,昇華至民族情懷的高尚之境,成為國家「未來不是夢」的強大動力。無論是生死救援還是災後重建,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成都速度」之快令世人咋舌。
從5月13日起,數10萬受災民眾便陸續得到妥善安置。7月27日,成都宣佈:經10萬人奮戰60天,20萬套過渡板房「落地生根」,政府兌現8月1日前所有受災民眾安置入住的承諾。從5月14日至25日,成都就完成了14萬戶受災民眾,共162個臨時和過渡安置點選址、規劃設計工作。震後,「成都速度」亦為廣大投資者稱道。到6月中旬,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幾乎全部恢復產能。成都黨政高官密集會晤海內外企業、財團高管,各部門、各區縣頻有招商引資之舉;大項目陸續開工,投資簽約接二連三,成都經濟發展呈現出加速度。
「謝謝香港人民,謝謝海外同胞!」當北京奧運「祥雲」在8月5日於四川最後接力時,精神振奮倍添鬥志的成都市委、市政府領導集體,並沒有忘記在危難時香港人民及海外同胞的真誠相助,他們伴著奧林匹克的深情鞠躬已令所有人為之銘記永遠。
成都人同其地質結構一樣靠譜
成都確實很幸運。距離震央僅92公里,主城區安然無恙,而離汶川更遠的青川、北川等地卻淪為一片重災區。看著一個個逝去的生命和一幢幢垮塌的房屋,帶著地震發生時留下的深刻記憶和對餘震的恐懼,成都人開始懷疑這片滋養千年的土地是否還安全?
「汶川地震對主城區房屋破壞不大,主城區實際危房比例不超過1%,主城區房屋絕大多數都是安全的。」震後,成都市房管局很快組織對全市房屋進行安全鑒定。此外,眾多地質、地震、水利、建築專家共同傳遞出一個信息:汶川大地震以後,積累的應變能量已得到較充分的釋放,這將為成都及其周邊地區帶來幾個世紀以至10餘個世紀的相對安全期。「成都至少可以安全200年以上。」中國著名地質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寶珺院士如是說。
「汶川地震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向北擠壓,在與四川盆地交界的龍門山斷裂帶碰撞時釋放能量而引起。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是上揚子地塊的一部分。從地質構造分析,揚子地塊是一個有著8、9億年歷史,較老的、固結的穩定地台,就像一個大的磨盤石,與周邊的造山帶(龍門山斷裂帶)是完全不同的地質構造單元,其邊緣的大斷裂像一堵牆把二者隔開了,即使造山帶發生地震,對穩定地台上的成都影響也很小。」
就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前的今年2月,資深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發表了一篇文章,對成都的人居環境這樣描述說:「世界上處在北緯30度線兩側的地區,大都炎熱少雨,甚至是無垠的沙漠。而成都平原卻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綠。更為奇特的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成都的自然災害要遠遠少於其他地區,無論是洪災、旱災、風雪、冰雹、蝗蟲還是災害性地震。」
千年不徙的古城依然閒適宜居
成都有著3000年的建城史,且2000多年來沒有更改過名字,也沒有遷移過城址。這樣的奇跡在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個。「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詩聖」杜甫的這一詩句,道出了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似乎千載不易的閒適、活力和華麗。從全國抽調的本報汶川地震前線報道組記者在成都真切感受到,「成都一點沒變,成都依然安全宜居!」
本地人不離開成都,是底氣;外地人願意來成都,是信任。但有一點相同的是,他們都對成都的安全宜居確信無疑。「地震只是讓成都受到驚擾,成都依然生機勃勃。」萬通地產董事局主席馮侖日前在成都表示,成都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已經是烙在人們心裡,是不會改變的。
記者也發現,目前在成都主城區裡幾乎看不到地震留下的痕跡,建築工地在地震後很快恢復了往日的繁忙。雅居樂房地產區域總經理孫楊傑表示,雅居樂決定進入成都時,就對這座西南中心城市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分析,成都城市化進程發展快,城市規劃科學合理,南城未來將成為城市的新中心,發展潛力巨大。在這次地震中,成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天府之國魅力不減,成都仍然是個寶地。
本港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畢李明醫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營養專家,在抗震救災搶救傷病員最為關鍵的時期,她志願參加了由醫管局組織的「汶川地震香港醫療救援隊」。她在接受溫家寶總理親切接見前,向本報記者透露,「我在成都有個家!」儘管自己長在香港、學在國外,在成都也沒有親人,但因為太喜歡成都,不論是對城市文化品位認同,或是對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生態環境狀況的考量,所以就在城南置了一套不錯的物業,畢李明說。
根據成都市房管局統計,目前外地購房者已佔購房總人數的5成以上,其中2成係在成都工作的外地戶口人群,3成為考慮子女教育者或希望退休後享受更好的城市配套者,以及一些房地產投資人士,更有鍾情於成都深厚文化底蘊和宜居環境而不想離開的人們。
近年來,成都市推行以空間增綠地,新建成了20個街心公共綠地、百條景觀大道、百條林蔭大道和百個小遊園,城區綠化面積大幅增加,同時花大力氣建設具有成都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景點,客觀上大大提升了成都市的人居環境。
來自美國世界傳統文化科學院的張元明院長對成都的養生之道大為羨慕:「成都氣候宜人,而在飲食、生活方式上,他們的養生之道值得全球推廣。」同時,他指出,成都交通便利,出行十分方便。「一代人幹了幾代人的活」,這是交通樞紐建設的成都速度。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成都交通以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為主的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已基本形成,市域綜合交通網絡及場站體系正日臻完善,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成都速度」和「成都機遇」並掀投資熱潮
作為離地震重災區最近的特大城市,大批應急物資和人員經由成都運抵災區。成都在災後成了名副其實的抗震救災前線指揮中心。因為地震,成都的知名度獲得從未有過的提升,更多海內外人士近距離地感受到這座城市強勁的脈動,更多投資者親身蒞蓉,感受到成都湧動的商機。
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最新的統計數據讓人「為之一振」:自5月12日至7月23日,全市共簽約項目257個,簽約總金額約為1863億元人民幣。不僅食品(含煙草)加工工業、生物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裝備製造業、航空製造產業和冶金建材業六大優勢產業沒受到影響,更多的投資機遇在成都大地湧現。
「在成都很多年了,我不會離開這裡!」香港冠城集團董事長洪清宜先生作為一位「老成都」,對成都有太多感觸。他說,成都是一位養人的「保姆」,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久處於其精心的照料,也親切透了。儘管大地震在離成都不遠的地方慘烈發生,但由於成都穩定的地質板塊結構,讓這座城市安然無恙,人們依然享受愜意的節奏,憧憬著成都人特有的生活趣味。在成都的香港朋友告訴說,大家看到了成都在新一輪發展機遇中的活力,都願在這裡投資興業。「當逃兵?純屬無稽之談!」
「成都發展的速度和深度令人佩服,為數眾多的香港公司選擇在這裡落戶,震後的成都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不論是投資高新科技,還是文化產業,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總帶來接連不斷的驚喜。」特區政府成都辦事處陸仿真主任說,如果現在有香港公司打算北走神州,那麼成都確實是你首選之地。
在內地,許多科技前沿企業同樣看好成都,騰訊首席行政官陳一丹堅定地表示,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在騰訊公司發展史上很少有,公司在成都的投資是慎重的,未來3年內,騰訊成都將擴建為騰訊在中國西南部的樞紐中心,除深圳總部外最重要的戰略布點之一。
在蓉投資的家樂福歐尚店長董寧勝認為,地震以後,人們會更加注重生活質量,更願意消費。他說,「這次地震讓我們看到了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我們繼續加大投入,是因為相信成都會建設得更好,相信成都的市場潛力還很大,我們沒有理由退縮。」
旅遊文化雙雙鬥艷震後發展
不久前,北京奧運火炬在成都傳遞,本報記者與一位日本新聞界的同行一起,參觀座落在成都城西的金沙遺址博物館,看到鎮館文物「太陽神鳥」,他問是什麼年代的作品,當得知是商周時代、距今已有3000年時,這位朋友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搖著稀疏的頭髮讚歎說:「不可思議!中國藝術反映生活為什麼這樣早!」便連忙從不同角度拍起照來。
這還僅僅一個金沙遺址出土不太久的文物奇觀,就令崇尚東方哲學和美學的外國友人如此留連忘返,那若是欣賞完璀璨博大的成都豈不大有陶醉!武侯祠、杜甫草堂、寬窄巷子、琴台故徑、三聖花鄉、國色天鄉……都還等著有緣的你去一一駐足欣賞,當然,別忘了還有琳琅的絕味美食也等著你。所有這些古與今的魅力,傳統與現代的愜意,成就了成都特色旅遊文化產業。
成都,這個讓無數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在5月12日那場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中,旅遊業損失慘重。儘管成都主城區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都江堰、彭州等地卻都是極重災區。儘管精心打造了20多年的避暑勝地銀廠溝在瞬間蕩然無存,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都江堰二王廟只剩斷壁殘垣,而由此帶動的餐飲、住宿、購物、交通等行業均受到影響……但根植於成都人骨子裡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品質卻永遠屹立,成為成都再出發征途上的決定性力量。
「到四川、到成都旅遊就是支持災後重建!」社會各界響亮地發出了呼籲。美國、新加坡、日本的旅行團隊頻頻空降,香港、台灣、澳門遊客紛至沓來,上海、北京、昆明、大連、西安等國內團隊更是接踵而至。很多遊客在遊覽完寬窄巷子、都江堰等景區後紛紛表示,沒想到成都還是這麼美麗,回去一定告訴身邊的朋友,讓他們也來成都旅遊。
感恩的成都人,6月底啟動了「體驗成都.愛心之旅」,先後向北京、上海、福州、重慶等13大城市發出邀請,邀請在抗震救災中為災區和災區人民作出重大貢獻的企事業代表、民間組織代表和個人到成都旅遊。實際上,感恩只是一方面,更多地是希望借此讓外界知道成都很多景區是安全的,完全具備正常接待能力。
雖然在香港的四川人不及廣東、福建和上海人多,但四川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很高。香港人愛護四川,喜歡四川,特別是在危難之際的關心和幫助,更加增進了兩地的情誼。特首曾蔭權先生還親自前去都江堰、彭州等重災區慰問,表示願為災後經濟和社會重建竭盡全力。現在,成都人以高昂的激情和務實的作風再出發,帶著香港人民和海外同胞所給予的大愛!
本版圖片由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