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秦淮三記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4]
放大圖片

黃裳如果再遊秦淮,當發覺已摻上了不少洋味。舊夢還堪記?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一九二三年夏天一個晚上,朱自清和俞平伯同遊秦淮河,並相約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題,各寫一篇文章。俞平伯是快槍手,八月二十二日就交了卷;朱自清精彫細琢,延至十月十一日才完成。

 論者說,俞平伯寫得現實,朱自清較浪漫,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有所不滿,有所追求,但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有一種惆悵之感。風格雖不同,描寫亦異,然各有千秋,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我也是八月遊秦淮河,是乘搖櫓畫舫遊的。有燈影,但沒有槳聲了。雖是搖櫓,只是作為方向的指標;畫舫有小小的摩打,在推動前進。艷麗的搖櫓女十分悠閒,只為我們解說兩岸的脂粉前塵,食肆旅舍的歷史,和文人的雅事。在遠離碼頭後,兩岸古雅的建築,倒仍引起我們淡淡的抒古之情。

 朱自清和俞平伯之外,黃裳也寫過一篇《秦淮拾夢記》,那是解放之後的事,時維一九七九年冬季,正值改革開放之初,黃裳以平常的心,目睹了時代的轉變,目睹了秦淮河和秦淮河周邊的變異。

 「那個醬園作坊的大院子,不用說,是沒有找到。戶部行的兩側,已經新建了許多工廠、機關……,再也沒有了那樣的空地。但街面依舊像當年一樣逼仄。」

 至於河畔的夫子廟,仍有「擁擠的人群,繁盛的巿場」,這種「特有的氣氛,是只有夫子廟才有的。」然而,「社會的性質完全改變了,一切自然也與過去不同了。」七十年代末的夫子廟,黃裳這麼描繪:「與三十年前相比,黃包車、稀飯攤子、草藥舖、測字攤、穿了長衫走來走去的人們都不見了;現在這裡是各種類型的百貨店、飲食店……還有掛了招牌,出售每斤九角一分的河蟹的小舖,和為一個熱鬧的巿井所不可少的一切店舖,甚至在路邊上我還發現了一個舊書攤。」

 我們兩夜訪夫子廟,舊書攤沒有了,那各式各類的巿井店舖,是有的,但與黃裳所見的店舖,相信已完全不同。賣衣物的,賣土產的,賣精品的,賣食的,全已現代化起來,設備裝潢前衛;而且還有不少外資店,如快餐店、雪糕店;往來的,當然沒有穿長衫的,也沒有穿解放裝的,盡是新潮衣飾;不少洋漢洋婦穿梭其間,閃光燈不時炸亮了我們的眼睛。

 至於秦淮河,黃裳筆下的「一排精巧的石欄」仍在,「許多老人都在石欄上閑坐」,換來的是青春活躍的型男潮女。黃裳說,「秦淮河還是那麼淺,甚至更淺了,記憶中,慘綠的河水現在變成了暗紅,散發出來的氣味好像也與從前不同了。」

 我們兩番遊秦淮河,都是在夜晚,只見河水是黯黑的,也沒有留意它的深度;晚風吹來的味道,只覺清新,沒有蘇州河的惡臭。

 黃裳的《秦淮拾夢記》,如實記載了當年所見,與朱自清、俞平伯的韻調渾然不同。或者,黃裳所用的是筆記體裁,非抒情散文。然三篇秦淮,應同可傳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