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卓建安)據報道,目前本港市場上未到期的「迷你債券」金額超過100億元,而雷曼兄弟事件令香港不少由該公司擔保人的「迷你債券」的投資者失利,有證券界人士指出,「迷你債券」屬於結構性產品,條款複雜,有一定的風險,監管部門應該檢討有關債券是否適合普通散戶投資。
結構性產品 財技成分多
凱基證券營運總裁鄺民彬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時表示,由於「迷你債券」息率較定期存款為高,入場費僅數萬元,吸引一些散戶購買,但其實「迷你債券」屬於結構性產品的一種,是透過與組合資產掛鉤以及作出其他的財務安排,具有頗多財技的成分,其條款複雜,普通的散戶投資者,並不容易了解其中的奧妙。他建議監管部門應該檢討有關債券是否適合普通散戶投資。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對此表示,「迷你債券」在香港不常見,其二手市場的流通量不高。若這些債券的發行人或者擔保人倒閉,但沒有資不抵債,相信購買這些債券的投資者仍可收回部分資金。
他又指,現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投資者要小心各種金融產品的風險,包括債券,故建議現在投資者應該盡量保持現金,即所謂「現金為王」。
視信貸質素 收益亦平常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副教授王澤森指,迷你債券的風險需視乎擔保的金融機構的信貸質素,信貸評級越低,風險越高:「發行人的信貸質素的高低,即使早段時間經營好好,但過了一段時間出現虧損,或有管理層變動,都會令公司的信貸質素改變。」
王澤森表示,迷你債券與普通債券的收益一樣,均依靠定期的利息收益,但投資金額較低:「迷你債券的金額較小,面額可能只是5千美元,大概港幣4萬多元左右,這使許多投資者都可以參與這些債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