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羊城騎樓街 修舊如舊變寶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21]
放大圖片

 ■廣州市民對騎樓步行街有一股依戀之情。本報記者陳悅 攝

 香港市區重建局公布斥資13億元,活化香港旺角花墟和上海街共20幢極具歷史價值的廣州式騎樓建築物。作為騎樓始祖的廣州,近年在保護騎樓建築方面亦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年投入的開支不下億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北京路與上下九路騎樓街,經保育後,正源源不斷地為廣州這座千年商都,吸引著每年至少千萬人客流。不過,隨著舊城改造推進和商業文化的演變,廣州騎樓保育工作亦面臨新挑戰,「修舊如舊」和「重建新貌」的保育理念的抉擇,不時在官民間爭議不休。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陳悅

 翻開一張廣州地圖,或許你難以想像,歷史上,在廣州老城區約15平方公里的範圍裡,密密麻麻分佈著59條騎樓街路段,總長達40多公里。它們大部分是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興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為坐標軸,北至東風路,西至龍津路,南至同福路,東至東華路。

騎樓成廣州文化標籤

 在這個規模宏大的騎樓分布圖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北京路、上下九路步行街,還有不少港人亦耳熟能詳的街道:第十甫路、長堤大馬路、解放路、大新路、萬福路、文德路、吉祥路、一德路等等。事實上,以廣州為中心的騎樓文化,沿珠江水系,輻射很廣。廣西、福建、貴州、雲南、江西等地,後來陸續出現騎樓或騎樓街市,在上海、武漢等城市,騎樓甚至成為「廣東街」的標誌,是廣州的文化標籤。

 鑽研騎樓文化保育的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教授楊宏烈稱,廣州近年在活化騎樓式建築方面的其中一個做法是,通過騎樓步行街的維護和改造,使悠久的城市街道空間形象得到昇華,商貿、旅遊活動更加活躍,其中上下九、北京路、一德路、文德路等較為完整的騎樓商業街成為典範,而面江而立的單邊騎樓商業街六二三路,通過裝修一番,使其「亮起來、洋起來、綠起來」,成為夜遊珠江的一大賣點。

 最近,海珠區宣布,擬對南華路、洪德路、同福路3條街的騎樓建築進行立面整飾,其中騎樓共計399棟,改造面積70,350平方米,工程總投入費用約為1,055萬元。這3條街位於海珠區西北部,街道兩側排列著比較成規模的具有嶺南地區特色的騎樓建築。

騎樓街吸引名牌入駐

 楊宏烈說,據不完整統計,騎樓商業街吸引了大部分中外品牌店的入駐,所創造的商貿份量佔據了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更由於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外遊客到訪羊城的必到之處。他認為,香港與廣州的文化習俗相近,大可參考借鑒,但香港的騎樓分布較為零散,不像廣州這般成行成市,可能較難展現集體賣點。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