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阿松加入詐騙集團,成為一粒棋子,最終換來牢獄之災。
善導會總幹事吳宏增表示,他們致力協助自願求助的更生人士,在獄中為快將獲釋的囚犯提供就業資訊,評估他們重返社會後可能面對的困難和需要,然後再作安排。如他們與家人關係欠佳,便會在徵得他們同意下主動聯絡其家人進行輔導;如他們有住宿需要,就會為他們找居住的地方;如他們憂慮就業,便代向為更生人士提供職位空缺的機構查詢。
善導會助囚犯重拾自尊
「釋囚更生,先要建立正確的道德操守觀念。沒操守談不上就業,沒就業談不上自尊。」他說,只要能矯正操守,其他一切都不會太難。
吳宏增續指,家庭支援、朋友網絡和正常收入對更生人士來說,非常重要。個人形象較佳的更生人士,重回正軌的機會較大。這一點,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課程主任黃成榮亦深表同意。據他分析,一個人(尤其是計算過犯罪收益大過犯罪成本的理性罪犯)犯罪與否,視乎個人的投機和保護因素。前者導人犯罪,後者阻人犯罪。
賺錢走捷徑 最易失足
「一個經濟主導的社會,金錢、名譽、地位就是成功的指標,一般人都是為此而努力。當有人一心想搵錢發達,但本身的賺錢能力低,便很容易選擇『快、靚、正』的非法捷徑。」
他解釋,每個理性罪犯都會在心裡計算「成本效益」,如果鋌而走險賺到錢,就不用再「捱騾仔」;他們亦可能聽過或見過某某走捷徑賺快錢成功,「前車可鑑」,即使見到別人因而受害,亦會將自己的不法行為合理化,覺得受害者都不是太慘,就算真的好慘,都只是對方「唔好彩」。
求穩定愛家人 很重要
跟投機因素相反的,是保護因素,例如穩定的工作、關愛的家人等。「舉例說,如家裡有相愛的伴侶和子女,一個人犯罪前就會想到,一旦被捕便可能失去他們,計算過後果後,發覺不划算,便不會以身試法。」
同樣道理,一個釋囚能否保持堅定意志,不受投機因素影響再次犯罪,要視乎他出獄後的保護因素可有改變。當更生人士擁有去愛的對象和被愛的感覺、有一份合理的工作,或找到牢固的宗教信仰,重犯的機會便大大降低。
「電影《一個好爸爸》裡的黑社會大佬,就是因為老婆和女兒的出現而改變。」
保護因素 乃社會資本
黃成榮進一步指出,保護因素其實是社會資本,只要能擴大罪犯的社會資本,便可以解決理性罪犯的問題。
正如阿松在工作中找到意義,醒覺金錢不是萬能,並不足以彌補傷害他人和被捕坐牢的惡果,下定決心重新做人,一樣可以重過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