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汪永晨談她和環境記者沙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10]
放大圖片

 ■汪永晨女士(中)在記者沙龍上。

 在我的記者經歷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我採訪一個蝗蟲的專家,中科院院士,他真的是一輩子研究蝗蟲,說到蝗蟲就兩眼放光,對大家認為可惡的一個東西津津樂道,你很快就會被吸引,進入他那個世界。我想記者要報道一個學科或門類的事情,自己對這個學科有所了解是很需要的,之後才能將其介紹給讀者。

 在宣傳環保、報道環境事件中,這個問題很突出。因為關注環境的記者越來越多,但是記者的隊伍裡面真正學生態的、環境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學新聞、學中文。

 所以2000年起,我們就組織了環境記者沙龍。記得2000年7月份我們第一次活動的題目是「洪水不是災難,是財富」:洪水不是猛獸,而是有生態功能的,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這給了記者一個教育,那次很多記者就特別感慨,大家坐在一起就好像又回到了課堂,這種記者坐在一起交流,後來寫的文章中青報,好多報紙都特別漂亮,連他們所在媒體的領導都說這種形式挺好的。

沙龍是學習的一個場所

 沙龍是學習的一個場所,其實這就是沙龍最開始的初衷,補充我們知識的不足。剛開始時專家來講座都是無報酬的,但沒有一個專家說沒錢就不來。到了2002年,世界銀行覺得這件事很好,給了一點支持,我們就買了一個投影儀,買了一個電腦,買了一個照相機等一些設備。又正式跟中國青年報合作,在那裡正式落戶。後來芬蘭的一個環保組織,一個基金會,在網上也知道我們這個,也覺得好,就主動要支持。有一次在記者沙龍,我們了解到京東濕地要建高爾夫球場,結果大家在討論之後,紛紛在自己的媒體寫報道,後來高爾夫球場沒建,現在就成了北京的京東濕地公園。

沙龍是一個信息傳遞的場所

 通過京東濕地事件,我們發現沙龍還是一個環境信息的傳遞場所。2003年我們開始關注江河,我和中國青年報一起去採訪木格措。回來我們就在沙龍上面介紹。我們除了木格措以外我們還去了都江堰、楊柳湖水庫。之後馬上焦點訪談、南方周末就都去了,兩個月的時間有180個多個媒體報道,促成雲南省政府省長宣佈楊柳湖水庫停建。

沙龍還是一個對話的平台

 曾有一次,杜邦有一個專利被綠色和平反對掉了。但杜邦認為這個專利很不錯,想在沙龍上介紹一下,我們了解了專利的情況後,同意提供機會,就讓綠色和平來沙龍,面對面提他們的質疑,彼此一問一答溝通,參加沙龍的記者們也對「轉基因實體」有了一些了解。

 再比如我去雲南黑頂鶴採訪後知道那個地方很窮,孩子們上不起學,回來在沙龍上一講,大家立刻就捐錢。信息傳遞的功能在沙龍特別強。

 目前比較穩定的參加沙龍的媒體差不多有將近100家,不一定每次都來。但我們每次都整理出文字發給他們,好多外地的環保志願者特別羨慕北京有這個沙龍,06年在國內外多家機構幫助下,我們在11個省會城市作了培訓,算是給他們開創了當地的記者沙龍。今年我們又申請到了一點錢,31個省會城市全都給建立一個綠色記者的網絡,這些上傳的有一半是記者,有一半是NGO。

 我們的記者沙龍每天差不多發五六百個地址,還有很多網轉載,像搜狐網,還有國外的一些大學網,都會轉載我們的信息。這些年來我們有了一支隊伍,所以從2006年開始我們和三聯出版社作一個《中國環境記者調查報告》,就是以記者的視角去做。我們很快就討論明年的選題,一般一年是12個,記者們自己去寫。我覺得我們這樣堅持做下去,對於今後人們看待這段歷史該還是有意義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