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日本近期能實現政黨輪替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15]

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國會改選能否讓日本實現政黨輪替,仍存在諸多變數。主要原因是民主黨的民意支持率雖然一直在上升,但自身仍有諸多軟肋:一是未能提出令日本國民滿意的方針政策;二是內部力量有待整合,黨內團結完全基於小澤一郎的個人能力和未來選舉需要;三是長期在野,擅於對抗和批評,對於其是否有足夠的駕馭和建樹能力,不少國民仍心存懷疑。

 麻生太郎上台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比其兩位前任更加急迫的「大選」壓力。麻生內閣是否會成為最短命的政權,日本是否會很快實現政黨輪替,是近期日本政壇的最大看點。

 民主黨等則在此刻加大提前「大選」的壓力,一是源於自身在參議院的多數優勢,二是看到麻生及自民黨空前低落的支持率。

反對黨咄咄逼人

 2007年7月,反對黨歷史性地控制參議院以後,日本國會運營開始發生重要變化:一是拖延、阻礙眾議院法案、預算等的通過,多數法案唯有回到眾議院以絕對多數強行通過方能過關;二是對內閣的問責議案很容易獲得通過,從而對執政黨產生強大壓力;三是在重要人事任免上掣肘執政黨。這就是日本媒體兩年來所謂「扭曲國會」的由來,也是自民黨2年3總裁、未來執政命運仍存變數的重要原因之一。

 輕鬆勝出的麻生,並未給自民黨帶來更高的人氣,自身的支持率更是開創新低。麻生上台後不久的調查資料顯示,其內閣支持率為47.8%,不支持率竟高達40%。較之小泉、安倍和福田上台之初的數字,麻生在民意支持方面的形勢更其嚴峻。

 在此背景下,民主黨代表小澤一郎10月1日在眾議院質詢發言時放言:「自民黨總裁在不到1年的期間內,就接連有2人連續放棄政權,這次未經進行大選便又三度登上首相寶座,此景簡直令人難以相信。既然執政黨已經喪失了政權運作能力,就應立即將政權交給在野黨,進行大選才是議會民主主義的正道。」

民主黨難以雄起

 然而,無論解散眾院舉行大選的時間是在今年秋季、明年年初還是明年9月,國會改選能否讓日本實現政黨輪替,卻仍存在諸多變數。

 最關鍵的原因是,民主黨的民意支持率雖然一直在上升,但迄今並確立對自民黨穩定且明顯的優勢。民主黨作為最大的在野黨,自身仍有諸多軟肋:一是未能提出令日本國民滿意的方針政策,有些帶根本性的政策甚至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如當年極力反對小泉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經濟改革政策;二是內部力量有待整合,目前黨內的暫時團結完全基於小澤一郎的個人能力和未來選舉需要,一旦時機轉變,內訌不斷的毛病難免再犯;三是由於長期在野,擅於對抗和批評,對於其是否有足夠的駕馭和建樹能力,不少國民仍心存懷疑。

 在此情況下,民主黨卻要完成極其艱巨的任務:在眾議院裡,執政黨佔336席(自民黨305、公明黨31席),而民主黨僅佔114席,其他政黨一共佔29席。眾議院的半數席位為241席,民主黨必須在下次選舉中,單獨增加127席。如果連同其他的在野黨組織聯盟,至少也得增加98個席位。對於民主黨而言,完成這種大翻盤式的選舉重任,仍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不利的環境背景

 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恐慌,給麻生和自民黨帶來了一線生機。面對民主黨等在野黨日趨強烈的「大選」呼聲,麻生內閣幾乎被逼到了死胡同,但波及全球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帶來了施政緩衝甚至反攻機會:東京股市在經歷了「黑色星期一」後,又在10月10日經歷更為恐怖的「黑色星期五」—日經指數狂跌11%。為了應對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防止出現所謂「權力真空」,解散國會提前「大選」的任務有必要推後。而且,麻生內閣據此提出追加預算案及其他相關經濟對策,迫使反對黨做出進退兩難的表態:如果支持,那麼勢必降低對麻生和自民黨的壓力,反對黨「一鼓作氣」擊潰自民黨政權的算盤就會落空;如果反對,則給了自民黨以「貽誤挽救經濟危機」「拖延民生問題」等口實。

 正因為如此,麻生和自民黨改變了秋季「大選」的原來打算,提出推遲國會改選,目的就是試圖借應對金融危機等議題提升民意支持率,挽回自民黨當前的頹勢。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如願,民主黨實現政黨輪替的願望又將變得更加渺茫。

 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社會背景:日本國民心態的保守化。曾長期駐留日本的美國商人、作家阿列克斯.科爾,在分析日本國民對待改革的心態時,引用了一個極其生動的歷史比喻——古希臘傳說中有一對兄弟:普羅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前者總是面向過去,給人類偷來火種的後者則面向未來。「迄今為止,日本改革的心理大致毫無例外,都是艾比米修斯型的。」民眾心態的保守低迷,無疑也是制約日本政黨輪替的關鍵因素。(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