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望政府雪中送炭 助港企共渡時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2]

梁偉浩 全國政協委員 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

 2008年初秋,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令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也令本已舉步維艱的珠三角港資企業雪上加霜。銀根緊縮、借貸無門;成本高企、訂單驟減;不利企業經營政策、層層緊箍,最終引發了一場港企倒閉大潮。從佑威清盤,到合俊執笠,再到百靈達關閉,珠三角已是哀鴻遍野。根據本人投資內地20多年的經驗看,此時如果香港特區及廣東省政府再坐視不理,不及時施以援手,相信不幸的消息還會陸續有來。

 在此次金融海嘯爆發之前,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由於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抬高、《勞動合同法》實施、環保制度限制等原因,當時東莞的外商投資企業平均成本就已經上升了25%到40%,而訂單數則銳減了20%到30%。

 8月份時,因種種經營原因而自然關閉的企業已經有800多家,相信此次金融海嘯之後至明年開春,這一數字或還將增加2200家共逾3000家企業自然關閉或倒閉,將佔到東莞外資企業總數的2成多。而按照東莞外企佔珠三角外企三分之一計,金融海嘯過後,將影響廣東全省「罹難」的企業可能達9000家。按平均每家企業僱傭300個員工計,這場風暴最終可能導致270萬人失業。顯然,這對於內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會構成很大的威脅。

三大難關擋前路

 單是之前倒閉結業的4家港資上市企業德發、宜進利、佑威、合俊,年產值總額就達92億港元。試想,如果政府當時能幫助它們渡過難關,那無論是稅收還是解決就業方面,相信它們都能繼續為當地作出巨大貢獻。

 另一方面,根據新聞報道,合俊倒閉之後有6000多工人上街追討欠薪。最後還是樟木頭鎮政府出面,拿出2400萬元人民幣為工人出糧。但據說這已經耗盡了鎮政府當年所有的財政結餘。試問,一家合俊,政府或尚能應付,如果再有第二、第三家合俊出現怎麼辦?難道政府真要掏空「國庫」,為企業買單嗎?換言之,與其如此被動地買單,為何不對企業早施援手呢?

 仔細分析,那麼多港企陷入困境,除了全球經濟衰退這一大背景外,不外乎三個原因:銀行信貸萎縮、外來訂單驟減、緊箍新政頻施。

 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分別於2006年9月及2007年6月兩次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稅的通知,鑒於現時企業面臨的困境,建議國家應盡快上調出口退稅,恢復上調回降低前的標準。

冀「放水」「鬆綁」並施

 這三個原因中,訂單驟減與外界環境緊密相關,相信只有當全球經濟重拾升軌才能得以改善。而剩餘兩條,則是政府能「有所為」且應該「有所為」的。形象一點講,可以用「放水」和「鬆綁」來形容此刻企業對於政府的兩大訴求。

 「放水」即希望政府與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額度。本港方面,最近香港特區政府有關落實中小企業貸款(SME)的承諾,對渴望甘露的港商來說,頗為寬懷。惟本港銀行方面,因為全球金融形勢嚴峻、對加工型港企前景不看好等原因,能否真正將這一政策落實,還讓人心存疑惑。也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夠加強與銀行的溝通,推動真正將此措施落到實處。

 內地方面,雖然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反覆強調會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欠缺類似SME這樣的具體措施,而使得這一表態很難落到實處。內地銀行對於中小企業的放貸「審之又審」、「慎之又慎」,就是一個明證。其實,由於制度原因,內地政府對于銀行的影響力遠甚本港。因此,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利用有效管道,向廣東省、乃至中央政府反映港企訴求,讓內地銀行能在放貸方面,對中小企業多開方便之門。

 「鬆綁」則主要指在政策層面,希望特區政府轉達港企心聲,請廣東省有關部門能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真正為企業「減負」。這其中,減免行政收費(例如珠三角地區實施多年的「堤圍費」)、降低外匯留成、政府不再壟斷廢料收購等,都是港企所迫切希望的。雖然,這樣短期內或將減少地方政府的收入,但是相信隨著企業贏利能力的增強,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最終達致政府、企業雙贏。

 另一方面,也希望廣東省領導審時度勢,暫緩實施「騰籠換鳥」政策,重新考量「企業民主管理辦法」、「最低工資保障」等制度,靈活處理海關查廠等做法,暫慢推行環保限制新政,讓企業免於在經營陷入困境時再「百上加斤」,等渡過難關之後,相信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以上這些問題可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得以解決。畢竟,正如鄧公所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企業紛紛倒閉,相信最終受損的除了投資人,更有政府與百姓。(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