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銀都戲院早場仍播放三級片,票價甚便宜,主要為維持街坊生意。
對比粉嶺戲院的位置,位於觀眾中心地帶的銀都戲院應該擁有地利之便。但對於觀眾來說,銀都戲院屬於一個舊的回憶。電影《老港正傳》中,便有銀都戲院天台的畫面,點綴一個「老港」的生命歷程。
成立於1963年的銀都戲院,是銀都機構旗下的戲院,以放映華語片為主。戲院屬於單廳式獨立大戲院,座位設置在陡斜的階梯上,是舊式戲院的代表結構。隨著本地觀眾觀影習慣的改變,戲院結構發生轉型,主要設置在商場中,迷你戲院成為主流。
銀都戲院無法像其他戲院一樣走商場式的發展路線,只能循其他方向開拓生存空間。銀都戲院董事崔顯威表示:「為了提高競爭力,我們加入新寶院線,放映的影片基本跟著院線走。」
為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戲院亦曾進行改革,先後變成兩廳式和一廳式,然而票房收入無法彌補戲院開支,於是租金收入成為維持戲院的主要資源。(銀都戲院為自置物業,戲院旁邊的實惠就是由銀都租出。)
「戲院的票價不貴,廉價場18元,普通場也就30元,但是戲院的入座率平均每場不到10%,就連由自己生產的《老港正傳》生意也不太好。」崔顯威說,「雖然最終票房不盡如人意,但不能說是自家製片維持,因為銀都本來就擁有比較完整的生產、製作、播放等服務。」
除了華語片,銀都戲院還放映早場三級片。「三級片的收入大約佔總收入的三、四成。但這並不是一個出於市場環境的選擇,最初只是想維持街坊生意……現時很少戲院早場播放三級片。」
相對其他戲院,銀都所面對的問題或許更加嚴峻。「市建局的舊區重建計劃,令銀都戲院壽命可能不超過10年。」崔顯威說,但儘管如此,銀都戲院幾十年來一直扮演著提供娛樂和悠閒的角色,在市民的心目中的地位仍很高,儘管市區重建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但銀都仍然可以繼續豎立銀都戲院這個品牌,在其他商業旺區繼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