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長篇小說《寒夜》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1919年,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帶來了文學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在語言文字上,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作家紛紛轉以白話創作。至於作品的題材與內容方面,亦有所拓展。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指出: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說影響社會
小說成了影響社會,以至世道人心的重要途徑。魯迅棄醫從文,就是為了挽救人心。其他作家亦多通過小說反映現實,批判社會上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
《寒夜》的作者李堯棠 (1904–2005),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生於官宦之家。中學畢業後,曾留學法國。1928年發表處女作《滅亡》,自始即以「巴金」為筆名。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及先在香港報章連載、然後才結集成書的《隨想錄》。巴金在內地文壇備受推崇,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作品蜚聲國際,1982年獲意大利「但丁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更授予他名譽外籍院士稱號。巴金的小說與其身處的政治環境關係密切,五四、抗日戰爭、文革等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傳統家庭瀕臨崩潰和青年一代叛逆反抗,是巴金作品的核心題材。小說往往透過舊家庭中,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掙扎,批評社會腐敗、黑暗一面。
作家對世情觀察入微
《寒夜》的主角只有3人:汪文宣、他的「妻子」曾樹生,以及汪母。汪、曾2人同是大學教育系畢業生,因相戀而同居,卻沒有註冊結婚,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兒子。抗日期間,他們一家遷到山區。文宣在出版社當校對,樹生任職銀行,兒子則在學校寄宿。因汪母不能接受樹生,時常出言嘲諷,文宣無法調解,加上時局動盪,家庭遂陷入痛苦深淵。樹生是典型的現代女性,在銀行有收入穩定的工作,她雖然深愛文宣,卻受不了汪母的嘮叨和冷言冷語。抗日戰爭後期,文宣染上肺結核病,遭變相開除;樹生則獲銀行升職,需調往蘭州,與此同時,銀行主任更向她示愛。最後,樹生選擇離開,但仍按時匯款回家。文宣肺病日重,終在抗日勝利的歡騰中,含恨而逝。
巴金曾經說過:「汪文宣並不是真實的人,然而我總覺得他是我極熟的朋友。……像這樣的人我的確看得太多,也認識不少。他們在舊社會裡到處遭受白眼,不聲不響地忍受種種不合理的待遇,終日終年辛辛苦苦地認真工作,卻無法讓一家人得到溫飽。他們一步一步地走向悲慘的死亡,只有在斷氣的時候才得到休息。可是妻兒的生活不曾得到安排和保障,他們到死還不能瞑目。」由此可見,《寒夜》充分反映現實、情感充沛,實得力於作家對世情觀察入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