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穿州過省 三輪車票上的中國經濟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01]
放大圖片

郭祥安希望有人接力收藏,讓這些特別的歷史資料能繼續流傳。

文:陳慧敏 攝:梁祖彝

 油價波動,加上空氣污染,傳統環保的交通工具,再次大行其道,繼遊巴黎有單車平租後,紐約市長也鼓勵市民多乘搭三輪車。

 「4、50年代戰後資源緊絀,三輪車、馬車、木頭車等簡單的運輸工具也曾流行一時。我收藏的各式三輪車、馬車車票和憑單等,幾乎遍及全國各地。」郭祥安指這些車票是公私合營和國有化等政策下的獨特產物,隨著改革開放,這些車票亦完成其歷史任務。改革開放已30年,這些車票或者能讓我們了解新時代來臨前的一些社會情況。

經濟政策產物

 火車票、纜車票、巴士車票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為甚麼三輪車、人力車、木頭車,甚至單車也有車票?「解放後實行公私合營,三輪車和人力車等普通交通工具都歸國家管理,車伕獲發薪,車資收入則要上繳。車伕收取車資後,會發出相應的車票或憑單給乘客,存根就是他們收取車資的證明。」郭祥安指一張於1961年發出的人畜力車過渡票,注明「每畜一張」,可見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當時乘坐三輪車和人力車,一般花費幾角至幾元,但有一張車票的面額竟是5,500元,為甚麼差距那麼大?郭祥安解釋解放初年,新舊幣制要函接,乘搭三輪車動輒要幾千元,其實這相等於幾元人民幣。而文革時印製的車票憑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要鬥私、批修」、「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等最高指示,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後,經濟政策改變,車伕已無發車票的需要,三輪車又漸被淘汰,三輪車票亦正式成為歷史。

靈機一觸 積極收藏

 在香港土生土長,原來郭祥安跟這些車票也有「蜜」切關係。40多年前他跟太太新婚往廣州度蜜月,乘坐的就是三輪車,當時的車票並沒有觸動他收藏的興趣。直到5年前與經營藏品買賣的行家切磋時,他無意中再次看見三輪車和人力車票,近半個世紀前與太太蜜月廣州的情景隨之湧現,加上這些車票見證國家經濟發展,他覺得很有意思,突然靈機一觸。

 「收藏這些車票憑單的人不多,如果我『暗中部署』,收藏成本較低外,遇到難得藏品的機會亦較高。因為收藏的人愈多,競爭愈激烈,藏品的價格也愈貴。」於是他積極委托其他行家,在內地各省「發動群眾」代為尋找。

 5年下來,除了西藏和青海兩省外,他所收藏的車票單據,涵蓋了全國各地的大城市與鄉鎮。在他收藏的一萬多張車票收據中,大部分都是三輪車票,其他還包括人力車、馬車、木頭車等。三輪車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馬路寬闊的大城市比較流行,馬車和單車則適合在鄉間和山區的小路上行走。

小心處理 留意細節

 找尋藏品雖然有人代勞,整理一張張薄薄的車票,他卻是花盡心思。「大大小小的車票,貼在報銷單上,我要慢慢將它們從報銷單上撕下來,遇著用漿糊和飯粒黏貼的車票,花的工夫更大,浸在水裡亦未必成功。有好幾次車票也給弄爛。」看著這些薄如蟬翼的車票,箇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雖然是國家管理,這些車票和憑單卻沒有統一的印製式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設計也不一樣。「廣州發行的車票比較規範、上海在建國初期發出的車票式樣較簡單,北京的一些車票甚至連『北京』兩字也沒有,我也是憑票上的地名才判定車票是來自北京。」如此敏感,也許是他的「職業病」使然,因為他從事會計工作數十年,一眼就看出車票憑單上的資料是否齊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