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右一)為獲獎市場代表頒獎
浙江商品市場的產生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4096個,商品交易市場年成交額達9325億元,全省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達到574家,超十億元市場133家,超百億元市場15家。這些市場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變黃土為黃金,變腐朽為神奇,這就是浙江市場的功效和功能,浙江「市場大省」的稱號可謂名副其實。
然而,隨著浙江經濟逐漸融入國際競爭的行列,浙江市場的發展必須重新審視其趨向性問題,只有將市場的先發優勢與集聚優勢所帶來的市場繁榮的優勢,轉化為商品交易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步狀態下的精神優勢,才能引領浙江市場的再次飛躍。為此,浙江提出要以商業文明建設為引領,促進浙江市場的改造、提升和發展,讓「商業文明」成為全省市場新一輪發展的主題詞。
商業文明,就是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步狀態,即反映商品交易進步程度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交易制度、經營理念、道德信仰等要素的總和,其靈魂就是生生不息、持續繁榮。其內涵包括「優越的商業交易環境、誠信的經營主體、豐富的商業文化積累、科學的商業交易監管方法、公平的商業道德評判槓桿、有效便捷的維權體系」等等。商業文明是綱,是促進市場提升、轉變市場增長方式的新的原動力,是市場從低成本優勢向信用優勢、品牌優勢、秩序優勢、道德優勢轉化的主要依靠。唯有以商業文明為引領,才能確保浙江市場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才能確保浙江市場有序發展、和諧發展,才能確保浙江市場的歷久彌新、光華永駐。
信用監管促進誠信立市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信用分類監管是浙江商品市場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們曾經一味地為了短期的繁榮,走過信用缺失、無序經營、惡性競爭、低端傾銷這樣的路子,市場發展曾經落入低潮。實踐表明,如果市場當中充斥著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市場就不可能長久。為了探索出破解企業信用危機的有效途徑,浙江省工商部門進行了長期不斷的探索和實踐。
一是在全省形成一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將全省230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商品專業市場等所有市場主體全部納入監管體系之中,同時匯集整合來自稅務、法院、銀行、海關、環保、衛生、質檢、公安等相關職能部門的信用信息,這些信息既供執法之用,又為社會公眾提供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
二是設立全國首個商品交易市場信用指數
全國首個「商品交易市場信用指數」今年在義烏誕生,標誌著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場信用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市場監管步入「指數時代」。
三是建立市場信用分類監管的制度
具體包括信用採集制度、信用評價制度、信用分類監管制度、信用反饋和披露制度等,對優信經營者給賦予信用獎勵,優先賦予星級市場等信用資產,對失信者實施信用懲戒,嚴重失信的依法予以清退出市場。
信用監管已經讓浙江的商品專業市場嘗到了甜頭。如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實施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後,不僅提高了監管水平和效能,也明顯提升了市場經營戶的素質,2007年義烏市場經營戶違法率僅為5.96%,比2000年同期的15.5%減少近三分之二;2007年的消費投訴量比2005年下降26%。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對客商的隨機抽樣結果顯示,經營者對義烏市場的誠信滿意率高達91.2%和92%。今年2月,義烏中國小商品城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全國首個「全國市場信用分類監管示範市場」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