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樓城 引錄城市聲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09]
放大圖片

 引錄劇場由90年代在英國開始流行,劇作家對與主題相關的人物進行訪問,並將受訪者真實的回答作為創作的文本基礎。如同「進劇場」藝術總監兼本劇導演陳麗珠形容的那樣——雖然是演員在台上說話,但一聽就知道是真實受訪者的話。不同的聲音與觀點在舞台上互相碰撞,又在某個點相互交融,這語境紛雜的空間,剝離了對於故事情節的倚重,更像是真實現實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不同人群的眾聲喧嘩。用這樣的方式來講述香港人對這城市的愛與憂愁,訴說一個「有你有我的香港城市建築故事」,不正快哉?

 為了創作《樓城》,陳麗珠由今年一月至三月走訪了各界人士,從建築師到扎鐵工人,從室內裝修師到風水師父,從保育人士到文化評論人……27組人的聲音變成兩個厚厚的文件夾,讓她驚喜連連卻又感慨重重。

 「香港這城市獨一無二。那麼快速便捷矯健,又那麼有壓迫感。這次的創作很有趣,很多人一起來講這個我們的城市,每個人訴說自己的部分,而這些不同的聲音則在舞台上迂迴地碰撞。與施永青聊,他會說自己由青年到現在,如何在這城市中建立自己的成熟過程;與陶傑聊,他會說香港這城市,甚至中國和英國的關係;去天水圍與那裡的居民聊,你會看到建築的奇特以及人在不同空間中的狀態……『進劇場』中,我在香港出世長大,紀文舜(劇團另一藝術總監)則在英國,我們兩個人對香港的看法已經很不同,更何況這許多的不同聲音。剛開始時,我們抱著開放的態度,並不覺得想要尋找一個結論,但隨著訪問的深入,我越看,越覺得大家有一兩樣主要的方向代表了整個城市很共同的部分。將這些方向鋪陳開來,好像是在與觀眾分享對於這個城市的自豪。雖然有時也被它窒息,但卻總想如何令它更可愛呢。」

 對於香港觀眾來說,這種「引錄」的方式不啻於是新鮮的體驗,而對於向來擅長「詩化劇場」的「進劇場」來說,也是嶄新的挑戰。「進劇場」過往的作品,幾乎有一半是從文學作品出發,如《象從不遺忘》(2004)靈感來自昆德拉的《象的消失》以及村上春樹的《慢》;又如緣起於卡夫卡《變形記》的《蛻變》(1997)和與《小王子》遙相呼應的《五千薔薇》(1999)。而在舞台上,它善於汲取不同文本的特質,將形體、文本、視像、音樂、留白相糅合,營造出精緻而優美的舞台氛圍。在《樓城》中,陳麗珠同樣強調借由演員的形體、場景的轉換來呈現話語台詞的質感。「這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喋喋不休的獨白。」她說,「台詞對這作品非常重要,但並非多字就一定powerful。」對白的選擇、編排和串聯成為了作品的關鍵,而加插在其中的英國著名錄像創作組合Burst TV製作的影像和音樂,相信會給舞台帶來新的觀感。

樓城

時間:11月20日至23日 晚上8時

   11月22日至23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