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園南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16]
放大圖片

撰文:李清平

 2006年,南昌入選「世界十大動感都會」,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輪 —「南昌之星」被英國媒體視作這座城市的標誌。其實,「南昌之星」只是南昌一座公園裡的一座娛樂設施而已。這是一座濱江公園,名贛江市民公園,完全具開放性,長達16公里,沿著穿城而過的贛江向北伸展,似乎要把江盡頭的鄱陽湖也串進來,成為其中一景。

 公園建在沿江的荒灘上,既是城市的靚麗景觀,又是一道抵禦洪水的牢固的城市防線。秋水廣場贛江新天地,贛文化長廊,濱江樂園……設計者不斷為市民公園添加神來之筆。首建的秋水廣場,動工於2003年7月28日,它與滕王閣隔江相望,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意境。僅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就建起了當時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群。自建成起,日日華燈初放之際,這裡便成了南昌市民聚集最多的廣場之一,中年夫妻飯後散步的目的地是這裡,浪漫的年輕情侶隨著噴泉和音樂而舞的天然舞吧是這裡,本城人陪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觀光逛景更將其視為首選之處。所謂夜夜笙歌夜夜歡,秋水廣場的800米觀光長廊從來人潮如湧。

 而走進贛文化長廊更如走進博大精深的贛文化時空隧道。由南昌江右文化研究者和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共同創意的這塊公共藝術園區,分十六個版塊,包括先哲崇光,青銅廣場,四大書院,遠古的儺等等,南昌的歷史和未來隨著江水一波一波鋪陳開來,給人無限的啟迪和遐想。贛文化長廊作為一個放在公共空間的永久性勾畫,它從地方性中凸現出國際性,從歷史鉤沉中滲透出前瞻性,並以其開放性充分給予了與市民互動的空間。它充分展示了公共藝術的力量:一方面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改善了生活空間,讓人們思考生活的意義。

 筆者踏訪時又聽到了一個新聞,一座佔地1800畝的以贛籍接觸歷史人物和共和國英雄為主創對象的主題雕塑園正在啟動,它將集聚世界和中國雕塑大家的才藝,將永恆的英雄城的精神以藝術的形態展示給世界。

 如果說新世紀啟動的市民公園表現的是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大氣,及具有前瞻與遠見的國際性,成為「世界動感之都」的最好註腳,那麼今年5月1日起對市民開放的八大山人梅湖景區則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軸的又一主題公園傑作。

 八大山人梅湖景區位於南昌市青雲譜區,是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名人」、一代畫聖——八大山人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為主軸,以梅湖生態美景為紐帶的江南都市歷史文化生態景區。

 景區曲水環繞、綠樹成蔭、如詩如畫,規劃佔地面積約3200畝,由水墨丹青區、文化博覽區、水鄉風情區、歲寒三友區、農耕休閒區、梅村思賢區和綜合娛苑區七大功能區組成,內有「三館三居二園二街二場二院、一水一道一廊一閣一樓一堂一台一島一塔和十林」等景點七十餘處,盡顯江南美景。

 濕地公園,是近年來南昌市民接觸的新名詞,新景觀。

 2007年開始,南昌全面拉開了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的建設。經過近一年的打造,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已初見雛形。公園內碓築島嶼30餘個。各種水生植物生長茂盛。5萬餘株喬木,4萬餘桿竹子,水杉、枇杷、銀杏、桃樹等120餘個品種的樹木,讓濕地公園成為一個「天然氧吧」,吸引了眾多白鷺、野鴨和不知名的小鳥。「最近,我們還經常看到黃鼠狼和野兔。」艾溪湖濕地公園一位巡邏人員告訴筆者。

 濕地公園還是一個淨化水質的天然大水庫。近年來,近年來開發區的艾溪湖惡劣的水質成為南昌人心頭說不出的痛。隨著濕地公園的建設,艾溪湖截污工程開始實施,艾溪湖開始逐漸變清,只見一尾尾魚躍出水面,空氣也帶著絲絲甜味。

 這裡更是一個適宜濕地生物自由生長的樂園。低窪的水網平原,星羅密佈的魚塘,迎風飄蕩的蘆葦,加上各類茂盛生長的水草和不知名的動植物,呈現出原生態濕地自然美。有朋友告訴我,近年南昌一共新添了四座濕地公園。

 看南昌的公園建設,可看出這座城市的與時俱進與管理者「民生為先」的建設模式,看出其無處不在的「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主導思想。南昌市民最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市委大院變陽明公園。2004年以前的陽明路154號大院是中共南昌市委的所在地。在此之前,普通百姓不知道這片神秘的高牆厚院裡面是什麼景象;2004年,市委婉拒了一家銀行以巨資收購大院的提議,進行了拆牆透綠工程,將這裡改造成完全開放性的市民休閒公園,而原來的市委主辦公大樓則改造為南昌市老年大學。從此南昌市民添了一座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而且古樹名木繁多的文化公園——歷史文化名人王陽明紀念綠地。風和日麗的時候,這裡隨處可以見黃髮垂髻,怡然自得的身影,歌聲也隨著陣陣花香飄出。事實上,自那以後南昌市開放性的街角公園比比皆是,它出現在各個小區附近,悄然地美化和豐富著市民的生活。

 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可以說,水是南昌一寶:贛江為脈,鄱湖為鄰,水域面積佔到了整個市區的近三分之一,為國內大城市少有的自然環境特色。南昌在整治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打造一個個湖濱市民公園的同時,還充分依托贛江、撫河以及梅嶺構建生態廊道,初步形成了山脈、水脈、人脈、文脈的「四脈合一」。

 南昌的城市生態景觀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綠色「名片」:一流的空氣、一流的水,贛江穿城而過,城內城外無數大小湖泊點綴,還有「小廬山」灣裡。人鳥和諧共處的「都市候鳥」天香園;從青蔥臥龍山,到秀美象湖,南昌的花園城市建設始終都離不開「人、文、山、水」。近年來的城市生態景觀建設工程還有玉帶河、相思林公園、湖濱公園、八一公園、人民公園、動物園、孺子亭公園的治理改造,鐵線湖公園、艾溪湖等景區建設,以及桃花龍河濱河綠化帶、生米大橋和外環高速路配套綠化工程及幸福水渠、十里文化長廊濱河綠地建設。

 南昌的「公園」形態甚至擴大到了街道綠化,在南昌,道路既是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的生態廊道。南昌以道路綠化為突破口,改變「一路兩行樹」的常規設計,通過植物色彩變化和品種搭配,因地制宜地精心打造道路風光帶,營造起伏變化的景觀效果。濱江大道、臨江大道、紅谷大道、高新大道不僅綠化面積超標,而且創新綠化模式,花草喬灌配置科學、層次感強,有的已經成複式機構林帶。南昌打造的「三橫三縱」的城市道路綠化網絡,為南昌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立體綠色生態網。在1950年至2000年五十年間,南昌人均公共綠地年均遞增約0.1平方米,而僅在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人均公共綠地年均遞增1平方米,現在南昌市人均公共綠地8.25平方米。

 南昌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生態佈局以生態板塊結合生態廊道的結構佈局最具特色,在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不同形式的綠地景觀,保證城市生態通道開放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

 南昌城內現有公園、廣場共計76個,總面積1170公頃。城外則有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5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佔全市國土總面積18.5%。這些地區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森林茂密蔥鬱、是城市難得的「綠色氧吧」,在維持南昌城市生態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南昌近郊的梅嶺、象山等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則被南昌市民稱為「後花園」,是周末假日遠足爬山的好去處。

 筆者在南昌逛公園是「喜新厭舊」,一個一個地去尋,不經意間領略了這座城市山脈、水脈、人脈、文脈「四脈一體」的獨特之處,它凝聚了歷史之韻、生態之靈、文化之根、人本之氣;這林林總總的公園延續了南昌的歷史之脈,保存了南昌的歷史記憶,體現了南昌的歷史文化特點,也凸顯了南昌今日的時尚與光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