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豪門恩怨情仇 全城熱追為甚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17]
放大圖片

 ■市民熱追娛樂新聞,由今年的大劉家事,到06年的阿嬌被拍到換衫相,或者巴士阿叔事件,側面反映了市民的心態趣味。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在過去的數星期,大大小小具有影響力的新聞相繼發生,例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歷史性訪台,奧巴馬勝出美國總統大選等,均在國際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可是,從市民日常的討論及媒體報道的情況看來,上述的重大新聞紛紛「讓路」,市民間最熱切討論的莫過於富豪的「家事」─劉鑾雄(大劉)家族的恩怨情仇。上述的事件帶來不少的反思空間,我們不妨運用通識的多角度思維作出多方面的剖析。

新聞事件

 城中富豪劉鑾雄的助手甘比上月誕下女嬰,劉的女友人呂麗君突以劉太名義向傳媒發公開信,暗示甘比所生的女兒非大劉所出。一石激起千重浪,事件迅即演變成大劉版《金枝慾孽》,(編者按,《金枝慾孽》是無線的劇集,講宮廷內人事的勾心鬥角。)頓時成為近期城中熱爆話題。各傳媒紛紛佈下天羅地網,以全天候方式貼身追蹤事件的主角,甚至有娛樂圈中人將事件比喻為電視劇,更有甚者將事件比喻為美國名導演史匹堡拍戲劇。事件一發不可收拾。

私隱公諸大眾

 作為城中名人,一舉手一投足自必為外界關注,而名人相信亦有被公眾追訪的心理準備。但值得思考的是,事件中的當事人是否有必要將自己的私事公諸大眾呢?事件曝光至今,主人翁之一的劉鑾雄連日來被傳媒窮追不捨,由步出家門到公司、中午午飯、下班後的去向等等,無一不被監視,甚至置身家中稍移近窗口位置,即惹來傳媒條件反射式的舉機拍照,當事人毫無私隱可言。

傳媒推波助瀾

 自事件發生後,大劉所到之處必惹來眾多傳媒守候,而有富豪飯堂之稱的灣仔「福臨門」便是其一。有線女記者追問大劉會否「擺滿月酒」時,收音「咪」疑不小心碰到對方,即被對方發火狂轟,辱罵「黐線」。事件不因此告一段落,或由於甘比是娛記出身,獲大劉賞識而蒙寵幸,有傳媒便將該女記者大起底。

 傳媒一直被視為社會的公器,擔當第四權的角色,而記者更是先鋒,利用他們敏銳的觸覺,以客觀的方式將事實展露人前,而不會現身說法介入事件中。但今次的事件之中,記者不僅介入了事件中,更成了「起底」的目標之一,傳媒角色令人疑惑。

八卦心態不等同公眾利益

 大眾對於事件的關注,令事件變得更沸沸揚揚。觀眾的「八卦」及隨之帶升雜誌報紙的銷量是事件的關鍵之一,然而,如何就個人私隱及知情權間取得平衡成了問題的癥結。作為有教育意義的傳媒,不是要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八卦心態和興趣(interest of the public),而是要以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為前提。所謂公共利益就是傳媒提供充足和適量的資訊讓觀眾了解社會,並能讓他們作為公民,能夠理性地對社會整體利益作出政治或經濟等決定。

 當然,如何介定公共利益和大眾的興趣界線模糊,但在是次事件中,明顯便是花邊八卦好奇心較所謂的知情權來的大。事件中,「大眾知情權」一詞明顯地被濫用了。

新聞娛樂化有市場

 市民對這豪門恩怨的關注程度,竟高於美國總統大選的新聞,可見新聞娛樂化有市場。其實上述的情況並非新鮮事物,06年95,000名學生曾選出「中學生十大新聞」,結果以藝人鍾欣桐被偷拍更衣照及刊登的事件獲6萬票居首位;「巴士阿叔」名列第二。除了娛樂新聞外,其餘的也多具戲劇性及娛樂性,如排名第三位的台灣倒扁行動及第十位的「施丹頭槌」。近年傳媒將新聞報道的焦點放在娛樂新聞上,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本來以發佈政經要聞為主的報紙頭版,往往被娛樂新聞「攻佔」。藝人笨豬跳,到藝人嫁入豪門等新聞,紛紛做了各大報章的頭條新聞,而狗仔隊的出現,更引發起一種對名人的偷窺熱。長此下去,我們對新聞那「政經要聞」的內涵意義或許要改寫。

扭曲價值觀瀰漫社會

 涉事富豪及其女友明顯地無意給新生嬰兒或先前的女兒完整的家庭,更不重視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觀念,向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輩發出扭曲價值的訊息,家長和學校應當注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