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建議,將西鐵南昌站及元朗站發展項目的密度降低。目前,本港面臨金融海嘯侵襲,經濟環境迅速惡化,賣地收入和稅收銳減。儘管降低物業發展密度建議會進一步影響賣地收入,但政府仍能順應民意,無論是經濟順境還是逆境,都堅持發展與保育不可偏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值得肯定。
面對金融海嘯,香港既需要有及時的應急措施,還要著眼於長遠、持續、健康的發展。在經濟不景、財赤加大的情況下,政府並沒有為了增加賣地收入而放任屏風樓發展,是有遠見的舉措。只有兼顧發展與保育二者的平衡,才是維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計。經濟環境有周期,不可能永遠衰退。但若土地規劃違反可持續發展原則,一旦鑄成大錯,將無法改變。從長遠而言,堅持土地規劃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將改善香港的生活環境質素,有利本港樓市的長遠發展,可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港投資、置業和居住。
本港地少人多,土地資源珍貴,發展商在建樓時普遍採用密集式方法,許多發展項目以一字形排開的高層規劃設計,形成大量屏風樓,阻擋海風吹向內陸,導致「熱島效應」。近年來,雖然政府在拍賣土地時,會清楚列明每幅土地的面積和地積比率,但由於政府在具體執行政策時尺度較寬鬆,允許發展商將公用設施及一些環保設施豁免計入可建樓面面積,令發展商可增大實際樓面面積,導致一些建築物地積比率不斷上升,加劇屏風效應。今次政府主動建議將南昌站發展項目的地積比率密度降低,有助遏止發展商興建屏風樓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