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子翔一人包攬課程教材的設計和大班授課。圖為他在教內地生學習粵語發音。 網上圖片
內地生來港求學的第一個難題,便是不通粵語,常常令他們難以融入本地生活。有通曉粵語的內地生聯合港生,為內地同學提供免費廣東話教學課程,通過小組輔導、看港產片、學唱粵語歌等增加同學興趣。儘管不少院校也開設了廣東話學習班,但「民間組織」的課程卻以多樣化和趣味性取勝,受到更多學生歡迎。 ■本報記者 黃鸝、覃卓嘉
城市大學電子物流及科技管理課程二年級生陳子翔來自廣州,能操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而他在校內發起的「明粵會」則從兩年前的20人壯大至數百人。他回憶剛來港時,發現不少內地生對學習粵語都很有興趣,因此熱心組織廣東話研習社團。陳子翔和20多位港生及廣東學生擔任導師,並與香港普通話協會合作、邀請該會職員為同學糾正口音,及介紹香港的社會文化和習慣。
自編教材 每周兩小時
陳子翔介紹說,「明粵會」每周提供2個小時的課程,完成為期9周的課程後,內地生一般就可以進行日常的粵語交流。陳子翔一人包攬課程教材的設計和大班授課,為增加大家學習的趣味性,他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展教學,並穿插播放港產片和香港流行歌曲。此外,他還邀請20多位通曉廣東話的學生擔任導師,每人負責輔導5、6個學生,通過討論和遊戲即場糾正內地生的發音,並要求他們通過測試後才能下課。陳子翔還特地註冊了一個集體電郵信箱,放置所有講義和錄音資料供大家免費下載。為了蒐集學員意見,這位認真的小老師還常常在課後與同學交流、進行問卷調查等。
「普通話福工聯會」遍各校
陳子翔笑言,雖然大學及一些校外機構亦有提供廣東話班,但「明粵會」創辦兩年,每年入讀城大的200多位內地新生,均有超過半數人選擇在此學習粵語。
他坦言,為了提高教學水平自己「犧牲」了不少娛樂時間,「曾經試過一個學期未打過機!」不過,陳子翔認為,自己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且擁有了不少克服困難的可貴經歷。
據了解,其他院校亦有類似的「民間組織」為內地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廣東話學習資源。來自港大、中大、理大、樹仁大學及教院等港生於今年初自發成立「普通話福工聯會」,於各院校開設普通話和粵語班,以促進兩地學生的交流。
通粵語 搵工面試事半功倍
一些教會組織亦與院校合辦免費廣東話班。浸大學生事務處內地生聯絡組主任劉志平介紹,去年有80多名內地研究生參加了校方與教會合辦的廣東話班。今年他們根據需求更新教材,學生人數亦增加至240多人,甚至還吸引了數名外校學生加入。與浸大合作辦班的九龍城浸信會,其廣東話班任教老師鄭崇楷表示,「掌握好廣東話對有意畢業後留港的外地生很重要。流利的廣東話不僅有助學生與師生交流,在搵工面試、與老闆同事溝通及事業發展上更可事半功倍」。
此外,理大亦將廣東話課程列入本科生的學分課程,提供給有需要的新生修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