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島內全程高架的廈門BRT在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創造出了多項全國第一。 本報記者米南 攝
文: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米南
自9月1日廈門快速公交系統(簡稱BRT)正式開通運營以來,當地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BRT作為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截止11月20日,廈門BRT的載客總量突破1,000萬人,日均載客量從初期的幾萬人迅速上升到現在的約15萬人。
全程高架設計 貫通島內外
快速公交系統無疑是廈門交通史上一個跨時代的前瞻性巨作。
目前已開通的是一期工程3條線路,全長115公里,貫通廈門島內外交通主幹道,首次在國內採用全程高架設計,破解了混行難題,並為升級輕軌預留了空間。其中1號線路從廈門島南部的第一碼頭到島外西北部的廈門西客站,全長33.4公里,正常行車時間約半小時,而此前則需一小時以上。
對於廈門市決策層而言,投資數十億巨資興建BRT,簡單的目的就是力求有效緩解廈門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讓市民出行更便捷。這是廈門市實施「暢通工程」的龍頭項目,建成後可惠澤百萬市民。
近年來,廈門市機動車輛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私家車數量在2007年增長三成,道路擁堵現象出現頻率劇增,高峰期的公交車輛的營運速度從每小時17公里下降到每小時12公里,公交出行速度慢、準點率低、舒適性差等成為運營中的主要問題,破解交通難的百姓呼聲日漸高漲。
低成本承載高流量
專家認為,2005年以來,廈門開始了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超過建國以來幾十年投資的總和。城市的規模隨之全面擴張。這時,如果不及時將交通從傳統的模式,轉向公共交通,特別是大運量交通,廈門將會像世界上許多城市一樣,失去空間結構調整的可能。這短短的幾年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這時的選擇,將決定廈門未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的空間形態和城市競爭力。
2006年6月,廈門市委、市政府開始謀劃建設快速公交,試圖超前性地改善市民出行難問題。他們沒有選擇輕軌、地鐵這些人們熟悉的軌道交通模式,而是在經過審慎的論證、比較之後選定了快速公交。
廈門市官方的考慮是:地鐵、輕軌耗資巨大,立項需要國家審批,審批周期長,建設周期更長,遠水解不得近渴;廈門目前的城市規模不是很大,修建地鐵、輕軌客流量有限、運營成本過高。相比之下,快速公交投資小,建設周期短,可在一年內完工,能夠盡快為破解該市交通難題發揮重要作用;而且今後可以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客流量的增加升級輕軌,以滿足新的需求。同時,政府還可由BRT來引導城市開發建設,甚至形成廈門未來幾十年的空間形態和城市競爭力。
市民參與度最高的市政項目
以「低成本」來承載「高流量」,正是廈門決策者廣泛調研,最後敲定BRT方案的最重要考量。與此同時,BRT亦成為目前廈門市民參與度最高的一項市政工程。告知、聽證、吸納,項目設計、建設過程、運行管理全程向市民開放,許多市民主動參與工程建設的各種座談會和體驗活動,對BRT從陌生到了解,由謹慎關注到由衷期待。
在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下,建設BRT方案最終形成了共識:基於廈門實際,快速公交系統具有運量大、快捷、準時、舒適和安全的特點,是一種低投資、低能耗、低污染的公共交通形式。
2007年9月25日,廈門BRT開工。短短11個月後,「巨龍」橫空出世,BRT1號線、2號線、聯絡線順利投入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