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創意是怎樣毀滅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4]
放大圖片

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可以是創意的醞釀過程;一個紅色的交叉,可以是打擊創意的致命一擊。

歸 一

 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創意先行的社會,我們要走在時代的前端,就要開展創意產業。於是政府又說要成立什麼委員會,民間又說要怎樣推行創意培育。對於這一切,我本來就沒有什麼看法,也不知道誰才真的有效,但是,自從兒子讀小一後,我就完全明白,為什麼香港人沒有創意了。

什麼是「適合的答案」?

 兒子有一本中文科的作業,是為了針對「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而做的。所謂TSA,就是全香港同一年級的學生,在小三、小六及中三這三個學年,在同一段時間,做同一份測試,來看看全港的學生在中英數三科的表現。

 TSA的考評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可以看到學校與教改的博弈,這個話題以後有機會再談。總之,由於有考,學校自然又有應考訓練,這已經是出自本能,不用思考的,所以我的兒子就有這樣的一本練習了。雖然目的不純正,但也是訓練他們運用中文吧?結果如何呢?

 其中一題的練習,是要小朋友先閱讀一篇文章,再回答問題。要閱讀的文章如下:(為免版權問題,我把文章和題目改寫了,但核心精神不變。)

 一天的大清早,在公雞伯伯的啼叫後,小肥豬便起床。今天是小肥豬第一次去旅行,他大早起來,是要去找食物,作旅行的午餐。

 來到田地,小肥豬開心極了!他看見田裡長滿了馬鈴薯,於是他就撲上去,使勁地挖了。但是他挖得雙蹄發痛,只挖出一塊。小肥豬就知道,原來要做好事情,是需要好好計劃和準備適當的工具呢!

 文章過後,問題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找到「適當的詞語」作填充,而題目是:

放學後,我   很多同學到遊樂場上玩遊戲。

 好了,答案應該是什麼呢?你會填什麼呢?我的兒子填的是「和」,句子變成「放學後,我和很多同學到遊樂場上玩遊戲」,我看過也覺得沒有問題。但是老師紅筆一揮,一個交叉出現了,而正確答案是:我看見很多同學到遊樂場上玩遊戲。

 我完全同意,「看見」是「適合的答案」,但是,為什麼「和」不是「適合的答案」呢?也許你會想到,因為要求的是「詞語」。但是在另一條答題中,答案要填上的卻是「挖」,也不是詞語。也許有人會說,要找一個最適合的答案,先不爭論「和」與「看見」誰更適合,但是題目並沒有「最」字,只有「適合」而已。從語文運用的角度,「和」與「看見」均可,老實說,勉強一點,「叫」、「要」都可以是答案,我們很難說,「看見」是唯一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老師對於錯誤,並沒有任何的解釋。我問兒子:為什麼這個是錯呢?他搔搔頭,拋下一句「唔知呀」就去繼續玩了。兒子沒有因此受挫折令我欣慰,但是問題未解決。

揣測「上意」 不再思考

 因為問題的核心是:原來這種借語文運用為名的練習,訓練的不是如何靈活地運用語文,而是如何估得中出題者的心意。老實說,這樣的練習,往往是粗製濫造出來的,很多坊間的應試練習,都是「為錢而生」,根本就是出得不好的練習。但是一份不完美的練習,本來是良好的機會,讓學生明白,語文運用的多樣性,結果呢?老師「為免同學感到混亂」,也為了更有效率地改好簿,採用的是一刀切的方法,把答案「欽定」了,一錘定音,把其他可能抹殺掉。這當然方便老師批改,而付出的代價,就是同學不再思考可能性,只懂揣測「上意」。

 你可能會問:是否你兒子的學校要求特別嚴格呢?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不是。我們特地選這所學校,就是由於學校的氣氛較為自由,競爭的意識較低。因此,問題不在於要求是否嚴格,而是我們的教育中,對於創意的漠視,反而對於效率,對於齊一,有莫大的熱情。

 兒子的情況,令我明白中學生為什麼對於回答問題,一點興趣都沒有。試想想,即使是成年人,如果在六年的光景中,做的題目都不是寫自己的看法,而是做老師的心意,誰有興趣?如果你老闆經常開會,叫大家brain storming,但是你次次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老闆的反應,一是「和我的想法還差一點」,一是「對了,這就是我的心意」。過了三五七次,你不是「收聲」,就是變成「擦鞋仔」,不想真的思考,而是想老闆所想。

「培養」?「玩謝」?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程度更高的名小學中,我聽過更多極其「規範化」的教學,例如寫中文字的筆劃,一筆一劃都要按某權威字典的寫法,即使這個寫法,連中文老師都不曉得。有一個朋友在中學兼任中文科,她的兒子上小一後三個月,她也訴苦:「我開始覺得自己不懂得寫中文字;兒子寫生字,我經常都教錯他。」

 創意是怎樣練成呢?這麼高深的問題,我並不曉得答案,這可能真的要留待那些什麼委員會來制定政策了。但是我相信,只有自由自在的思考空間,才有可能讓創意發芽。小一的孩子,不過是六、七歲吧,他們還處於任何事情都可能的年歲,在他們的世界,人可以飛天,豬可以講話,什麼都有可能。我們要做的,究竟是把這些七彩繽紛的奇思妙想吹得更高更遠,還是抓住小朋友的小手,把這些可愛的肥皂泡一一戮破,還要說:「不要胡思亂想,找一個實實在在的答案吧﹗」

 如果我們的社會,早在小學教育中,就有意識地抹殺學生胡思亂想的發展空間,那麼,到這個社會棟樑成年後,突然又變臉,要求他們有創意,這不叫培養新一代,這叫「玩謝」和「玩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