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岸解凍 香港機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4]

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種種跡象顯示,兩岸共融已是大勢所趨。當台灣市場開放後,意味著香港的拓展空間進一步擴闊。隨著兩岸經貿越趨頻繁、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際,香港如何找緊這個盛大的開放局面,穩中求勝,值得港人深思。

 香港在兩岸三通後一個明顯的優勢,在於她在兩岸中超然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目前,有約五千家台灣公司在香港設立辦公室,以管理她們在內地的業務。不論是內地或台灣的企業,如果他們需要上市,均可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拓展企業。兩岸四地中,只有香港具備最優秀的企業環境,讓兩岸人民大展拳腳。香港是中國內地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大量精通兩文三語的人才,而且直接與全球多個國家有經貿聯繫,資訊流通發達,交通完善,稅率低,公務員體系穩健,金融和法律制度健全,如此種種,都令不少兩岸企業垂青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雖然內地個別城市的發展,都有參考香港模式的地方,但這些城市的發展水平,目前與香港的國際化相比,仍然存在明顯距離。所以,香港一方面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香港仍是台灣商貿單位走進內地的一個重要平台。

港須轉型為區域經濟圈重鎮

 但是,隨著兩岸解凍,兩岸直接交流的機會將會增多,香港無可避免會失去部分以往協理兩岸事宜的中介功能。為此,藉著兩岸解凍的大勢,香港更要把握經貿商機,強化自己的區域性經濟龍頭角色,以彌補部分中介功能減弱的捐失。香港經濟發展,不能再單靠香港本土的經濟體系,她還需融入珠三角這個大經濟圈,轉型成為更具競爭優勢的珠三角龍頭角色。台灣在共同市場建立後,日後將更多地借助香港之便,進一步融入內地市場,這正是香港從以往的中介角色,轉型至區域經濟圈內龍頭角色的契機。政府必須以策略性眼光審視這個契機,否則將失去一個全盤性的經濟規劃的大好機遇。

 為此,民建聯已建議一系列措施,以配合日後兩岸三通的經濟格局,抓緊香港作為區域性經濟龍頭的契機。這些措施,涵蓋經貿、金融和旅遊等多個方面,包括「取消台港旅客免簽證待遇」、「加強對台灣的招商引資工作」、「加強與台灣交易所的聯繫合作」,以及「優化港澳台旅遊走廊」等等。

衝擊難免 轉危為機

 雖然社會上有人擔心,台灣市場開放,將對香港造成衝擊,其中尤以物流業、旅遊業和金融業首當其衝。雖然這些行業也許會有短期的負面影響,但是從上所述,我們強調的是長遠而宏大的經貿發展。香港是一個長期善於調適自身的成熟小型經濟體,多年來已經擁有相當穩固的應對外來挑戰的能力,今次面對兩岸三通的衝擊,我們只要繼續發揮香港目前的優勢,憑轉危為機的信念,以及善於變通的港人精神,將劣勢化為機遇,香港日後成為兩岸經貿重鎮的願望,是指日可待的。

 現在,我們已經見到兩岸共融下出現大同市場的端倪,現在就是時候開始為可以預見的頻繁交流活動著手準備,著手研究和構思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這方面,特區政府責無旁貸,如果政策欠缺配套,機遇一過,則為時已晚。香港作為兩岸四地中的重要一員,舉足輕重,更要積極為國家履行自己的經貿角色,為兩岸四地鋪橋搭路,理順融合不協調之處,提供經貿協助;同時,特區政府可以藉著這種鋪橋搭路的角色,為港人創造商機,引介更多經貿合作活動,好好利用這些獨特優勢,促成兩岸四地的共贏局面,同抗金融海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