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降低密度 順應民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4]

薛求理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

 2008年11月,香港社會的注意力都聚焦在美國新總統的當選、阿扁弊案、金融海嘯、迷你債券、消費券等等,在金融海嘯來襲的時候,無論是政府還是老闆,銀彈是重要的。然而,11月的三條消息卻與慣常的搵銀意圖有點背道而馳。

大幅降低發展密度

 一是爭論而反覆受挫的灣仔合和中心二期,發展商合和實業公司宣佈大幅縮減規模。1994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已經批准了合和二期93層樓高,稱之為Mega Tower的酒店,但由於區議會和灣仔居民的反對,方案幾經修改而無法通過上馬。爭論期間,胡應湘爵士為避開利益衝突,甚至於2006年辭去了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的職務。此次的重大修改,大廈樓層由93層減至55層,地積比率由15倍降到10倍。合和除準備50億元建樓外,另外出資4億元改善鄰近道路。一個經城規會批准的項目,由發展商自身大幅降低密度,在香港還是十分鮮見。

 二是政府計劃降低西鐵南昌站和元朗站的發展密度,合共減少4幢樓宇,逾兩成的住宅單位。在南昌站,原計劃可建造10幢高層住宅和1幢辦公樓,現在減去1棟住宅和1棟辦公樓。樓層高度由52層縮減至46層。平台高度由原來的5層減到3層。減少大樓後,在建築物之間提供兩道寬約28米和30米的通風廊。在元朗站上方,政府建議減少2棟住宅樓宇,地積比率由4.64倍減到3.93倍。降低發展密度,為地價和庫房收入帶來損失。

 三是市區重建局已經以天價收購了中環士丹頓街/永利街物業,而重建計劃的地積比率由原來的8倍減至不多於4.5倍,令可建住宅單位大幅減半,項目也由原本可賺1億多元變為蝕本1億7千萬元。市建局稱,並非來自政府壓力,希望尊重中環半山的歷史,配合鄰近的荷李活道警察宿舍用地一併進行活化,做個有特色的項目。

回應社會

 三條消息出現在一個星期之內,都是環繞著降低發展密度,這其實也是近年街坊和民間團體聲音較大的注意點。灣仔和中環半山,都是發展了一百多年的舊區,街道狹窄,地塊細小。大規模發展項目和街區的原有環境不大相稱和協調。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萬金。人口在增長,而我們的建設用地卻建一塊少一塊。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大部分是由「地產經濟」帶動。發展商從買地、準備、到建樓、發售,千辛萬苦,過程數年到十數年,承擔著一定風險,地積比率從來都是「炒到最盡」,在法律框架下,賺錢賠錢都由市場主導,實也情有可原。

 一方面,香港逐漸由港英治下的一元社會走向回歸後民主多元的公民社會,公民的利益應該照顧,大眾的疾苦應該為人所知。過往陳舊的建築條例數十年未改,高樓大廈(尤其是住宅)的密度世界登峰造極,居民的生活質素環境質素皆為高密度所累。關於屏風樓的批評屢見報端,屏風樓享受了海濱山景,卻剝奪了其他許多樓或整個區的通風和空氣流通。香港要走向現代文明,要讓人們生活更美好,這樣的問題不能置之不理。

 但另一方面,只要香港和深圳依然各自為界,香港發展用地逐年減少的事實仍是不容迴避。過去20年的高密度,安頓了百萬居民,保住了40%面積的郊野公園。為中國和世界作出了榜樣。政府、規劃署、城規會、發展商和設計師,應該在高密度發展和保持生活質量方面取得平衡,並應不斷總結好經驗,密度該低則低,該高的時候(如在新界曠野),也不應手軟。讓我們的社會和居民生活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作者網頁:http://charliexue.spaces.live.com/)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