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學漫步:有關孔子說《詩》的記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9]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秦火以後,漢儒《詩》說,多非先秦之舊。其中今文家之說,雜染讖緯,早已為學者所詬病,故《齊詩》亡於魏代,《魯詩》亦不過江東,《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卒亡於北宋。《毛詩》經鄭玄作箋,孔穎達作疏,乃得獨行於世,有唐一代,除韓愈、成伯璵外,治《詩》者悉宗《毛序》,莫之敢違。惟《毛序》之不可信,前人論之詳矣。胡楚生教授認為:

五四以還 有說《詩》者穿鑿附會

 漢人之作《詩序》,用以說詩,本自另外有其教化之理想存在,推其用意,本不用為解說《詩經》作者作詩之本義而發……《詩經》附加了《詩序》之後,其體質既已改變……則「詩猶此詩,義非此義」,《詩序》作者所希望的,是人們在誦讀《詩經》之時,自然地接受另一番他們所預設的道理,感染另一重他們所希盼的意義……

 漢儒所述既非詩人本意,宋人乃有去《序》言《詩》之議,其說萌於歐陽修,盛於鄭樵,而定於朱子,以為涵泳本文,以意逆志,即可得詩人本旨。然學者師心以逞,易生泛濫無歸之談,較諸漢儒之說,未必更為可信。五四以還,疑古之風大熾,說《詩》者大膽假設,穿鑿附會,有荒唐不可究詰者。

論《詩》其來有自 非無根臆說可比

 時至今日,吾輩讀《詩》,輒苦於世代邈遠、文獻湮沒,欲窺先秦舊說而不可得,欲證後人牽引比附之誤而不可能。不意近世地不愛寶,1994年春,上海博物館自香港文物市場購得一批戰國楚簡,其中29枚為孔門後學記孔子授《詩》之言。簡文凡一千餘字,論詩近60首,後經馬承源先生整理,定名為《孔子詩論》,並於200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單周堯教授指出:

 《孔子詩論》的竹簡屬於戰國晚期,時代較《毛序》早。若說愈古的記載愈可信,則《孔子詩論》較《毛序》可信。當然,《孔子詩論》所說的,也不一定是詩人的本旨。不過,《毛序》之說既與《孔子詩論》不同,大概非先秦之舊。其實,漢儒不但說《詩》不仍先秦之舊,闡釋其他典籍,也往往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而給予新的詮釋。

 《詩論》所載,雖僅為孔子之見,而非詩人本旨;惟孔子述而不作,其論《詩》之語,定必其來有自,斷非無根之臆說可比。正如傅道彬先生所言,《孔子詩論》與《左傳》、《國語》、《論語》等傳世文獻中的詩學觀點如出一轍,其精神脈絡也與整個春秋時代的用詩風氣緊密聯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