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朗行 牛津大學物理系
牛津大學的學制規定,雖然入學時學生已被接納修讀學士接碩士的課程(Master of Physics),但在二年級結束時會根據成績再通知學生是否可以繼續修讀碩士課程。不獲批准固然帶來情緒,接獲通知修讀的,也會帶來更多的考慮和躊躇。因為第三年修讀的科目會有所不同,讀碩士班的,課程自然深奧些,要求高些,最要命的是,tutor的態度強硬些。考慮是否讀碩士,就不是學士畢業後才要考慮的事情了。
理科研究經費 受制於經濟環境
最近全球金融大災難,除了08年畢了業找工作的同學立即受影響外,其他未畢業、未入讀、或正在考慮選修科的、甚至考慮研究範圍的,無不受到影響。
純理科一直是較不吃香的科目,因為就業的確較受局限。而繼續研究,經費往往受制於經濟環境。這次的經濟衰退,被形容為海嘯,席捲全球,相信我們也不能視大學為避風港了。
人類進入了21世紀,社會普遍高度評價科學和技術的巨大作用,但重點卻放在應用方面。物理學也進入了困難時期,很多聲音提出,物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從探索和發現轉向應用物理學的基本理論來解決技術轉化,為其他學科研究提供工具和手段。
是甚麼促使有feel?
可是我覺得更多的探索和理論研究還是必須的,物理學就是一個解釋大自然現象與規律的學科。我們追問物質可否一分再分,終於發現了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又由質子和中子的發現,發展了原子核子物理學;再發現核子有內部結構,發展了粒子物理學。所以不禁問:人類如何得知最最最小的物質是甚麼?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已被人類全部理解?看似沒有關係的物質是否也在互相影響?
我忽發奇想,事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人與現象之間的粒子變化是怎樣的呢?正如電子(Electron)與電子間交換光子(photon),造成了電磁作用。哪麼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或憎恨另一個人,他們之間的粒子有互相作用嗎?我們常說的有feel(感覺),是否純粹基於心理變化?是甚麼促使心理變化?是視神經、感官神經等影響腦神經?還有沒有其他?
一切有待探索,無論由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或物理學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