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陳麗歡
【本報訊】(實習記者 鍾愛連)家庭暴力事件近年時有所聞,青少年因打機而與家人產生衝突屢見不鮮。有團體的研究發現,「棒下」不能出孝兒,反之「暴力青年」卻是棒下常見的產物。研究又發現,在家暴問題家庭中長大的青年,經常將暴力合理化,更有少女因拍拖問題「捱」父母摑打,仍浪漫化這暴力問題,認為「為鱄茖k朋友畀人(父母)打幾下無所謂……」。團體又擔心,隨著經濟轉壞,家庭衝突的個案會持續上升,提醒家長適當處理工作壓力,別讓負面情緒影響家庭生活。
衝突導火線 社交與習慣
「初則口角,繼而動武」是不少暴力家庭面對的情況。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對其處理的個案研究所得,發現父母與子女衝突的導火線通常是社交與習慣,例如父母不滿子女的打扮、結交的朋友或男女朋友等。面對衝突,雙方多以互罵或喃喃自語抒發情緒,甚至「動手動腳」表達不滿。
女青年會總幹事陳麗歡表示,家庭成員對暴力的錯誤觀念令家暴有惡化的跡象。她指出,中國人傳統相信「棒下出孝子」,認為打子女是關愛他們的表現;父母年少時被家長體罰,為人父母後亦以同樣方式教導子女,誤以為這是最好的方法,令子女誤將暴力合理化,有個案認為「男仔梗係打下交啦!」。陳麗歡又稱,青少年喜歡把暴力浪漫化,例如有一個案的少女說「為鱄茖k朋友畀人(父母)打幾下無所謂」,錯誤的價值觀只會縱容暴力繼續發生。
激烈擾攘後 女孩易自殺
該個早前對其中99名在家暴下成長的青年調查,發現平均超過3成青少年會在發生衝突後,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尤以女生的情況最嚴峻。陳麗歡認為,衝突會否惡化在於雙方能否及時抽離負面情緒,青少年心靈脆弱,她鼓勵家長多關心子女及考慮用更好的方法處理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