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弘揚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廣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5]
放大圖片

儲存在《追尋六祖足跡》總導演電腦裡的畫外音

 2008年12月2日,在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追尋六祖足跡》電視系列專題紀錄片開機儀式上,來自廣東電視台的譚松興榮膺該片總導演。譚松興是廣東的名人,在廣東的文化圈裡享有「作家裡的導演,導演裡的作家」稱號。譚導是廣東開平人,嶺南人特有的熱情與謙和的背後,透出的是濃濃的儒雅書卷氣,他是廣東電視台45周年紀念片的總編導;《嶺南畫壇領軍人物》專題片總編導;2007國際動漫節總導演;廣東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婦聯聯合主辦《大愛無疆》紀錄片總導演;2008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追尋六祖足跡》系列專題片總導演;是獲得了魯迅文藝獎的電視藝術家、影視導演、攝影家、作家。

 ■本報記者 劉寶珠、富義

 ■通訊員 馮超君、文加、林佳

在廣州譚松興創作室,記者看見了他耗時二十幾年創作成功的三部長篇小說——《六祖天嘯》、《越王幻魚》、《碉樓幽浮》,面對著這套五百八十萬字的「嶺南巨靈三卷軸」,記者驚呆了。粗略的翻看了幾章,華麗的文筆,寫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嶺南大人物大事件,肯定地講,這是一套很有歷史感和閱讀份量的巨著。

 針對《六祖天嘯》,譚松興說他平生懷有兩個同根孖生的大夙願——寫六祖、拍六祖。就是這份一般外人無法理解的使命感,鞭策著他,使他花了幾近二十年的時間,以獦獠即是嶺南人的眼睛,看龍山看惠能看六祖看禪宗,極為文學地立體地將一個鄉土惠能一個禪宗六祖寫了出來。

 譚松興向記者描繪了拍攝《追尋六祖足跡》的既定主題:以嶺南人的視角,考量禪宗思想為何能夠成為嶺南文化甚至中華文化大構成之一的緣由,解讀其中的奧秘,引導信眾走出千年神教迷信的大眾誤區,進一步確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哲聖地位,提升嶺南人文的大智慧,震撼世人對嶺南人文精神中蘊含的「敢為天下先、創新永向前」等神髓的全面認知。

 採訪中,記者順著譚松興導演的言談思路,在他的手提電腦裡發現了一篇題為《沉靜書寫 波瀾不驚——導演作家譚松興小說創作日程實錄》的日記體書稿,徵得主人的同意,記者複製了他的以下幾頁日記,把這些儲存在譚松興電腦裡的畫外音釋放出來,以饗讀者。

1. 藝術虛構竟然與現實出土的佛舍利印證

2006年11月20日

 我在電話裡告訴了新興宣傳部馮主任:幸好我的佛學學識還算小有一點點積澱,《六祖天嘯》全書綱目,今天業已結好了。為了讓小說的情節更曲折故事更好看,更好的書寫六祖傳承佛法的艱難……我特意在書中寫了九顆佛舍利,讓五祖將其交予一位名叫涼禪的武僧,借助於一條菩提龍,輾轉山南海北大展一番拳腳之後,再於六祖出山後入駐南華寺之時追尋而來鄭重交予六祖。因此,佛舍利陪伴著中晚年後將南華寺當作終於弘法辦公地點的六祖,直至告老還鄉深置於國恩寺地下玄宮……而當年神秀手下一干惡僧瞞著五祖對惠能六祖的追逐,實際上首先就是衝著這九粒無尚佛寶釋迦佛舍利而來的!其次才是覬覦那象徵佛祖權位的袈裟寶缽。你那是小說,可以這麼虛構的。馮主任說。

11月23日

 馮主任真情來電:努力!譚老師!我回應:謝謝了!可以的話,我要以六祖的名義對你說了,請別騷擾我,這幾個月我閉關了!

12月30日

 馮主任突然來電:譚老師!你是七祖啊!太巧了,國恩寺新近出土了七粒佛舍利……真有這麼巧?我樂了:阿彌陀佛。馮主任善意的提議說:但你在書裡寫的是九粒佛舍利啊?你是否改一改啊?改成七粒。我回答:……不要緊,我不改了。我寫的只是小說!剩餘的兩粒佛舍利,流落在江湖去啦……還可以在以後寫續集啊!

2. 六祖是一個無神論者

2007年1月8日

 又上了一回新興。自行一人鑽進了六祖出生的下盧村等地……我發現,六祖故鄉的鄉人們為了更完美地展示六祖的世間形象,一千三百多年來,先後編出了許許多多神奇的六祖神話故事,多得有如夜空繁星。嗯,還好,聽得專家有一說,六祖宗教故事,是一種善文化的創造,後代信眾也好研究人員也好,均無需在乎她的史實意義。她的信仰意義才是值得大家在乎的。時代每有時尚時髦思潮,宗教要追尋時代的腳步發展,有著上上智慧的下下人,必然要進行新的創造才可以讓六祖禪宗的形象時時更新。新故事的面世,那是必然的趨勢。啊,如是因,如是果。

1月20日

 越來越明白了,六祖就是一個大膽而且勇敢的宗教改革者。從這個角度去看他,他就是一個革新派人物。他一反佛學的舊傳統,把西來佛教中國化了,並開宗明義的說,「唯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這話,勢如響雷。他指出了「我心自有佛」,「佛在我心中」這個修行主旨。他把一般和尚和信眾迷信的、單純依仗讀經坐禪悟經的一系列繁瑣宗教儀規大大簡化了,全中國第一人提出了修行不一定要在寺廟,在家也可以悟經的觀點!

1月22日

 六祖的禪理還真絕妙——他不講天堂地獄,不講輪迴報應;只談心性修養,自見真如本性。

1月26日

 六祖還改造了佛教裡的神怪色彩。但我寫的六祖故事除外。最醒神的是,六祖他反對偶像崇拜!六祖認為偶像崇拜不如心靈的覺醒!從此,在六祖的匡正下,佛教走向正途!(那位在公案裡於天冷之時為了保命而燒了木雕佛像取暖的丹霞禪師,便是其中一個執此理論身體力行的高僧大德)他認為,只要將那片遙遙可望而不可及的「西方淨土」置於心中,即可;只要悟出了正道,就會達到彼岸。

1月26日

 但我也發現,佛教在民間的偶像崇拜太多了。據說,那是無數智信的大德們憑心悟後悟出來的一種大家都首肯的初級信仰辦法。這理論說,既然廣大信眾為了尋求心靈慰藉而喜歡三跪九拜,拜佛拜神拜仙,那麼,我們不妨學學六祖的和諧圓融思想,對那些平日裡對佛對佛學缺乏了解的卻又想修行革新的信眾即是迷信者們閒時多去禮拜佛祖這種現象多多理解,至少,他們沒去辦壞事啊。說真的,在這層信眾的眼中,假如面前沒有偶像,他們又如何修行?阿彌陀佛。怪圈。當然,正信的人等,是不會去拜那些連六祖也視為木偶的「非佛非祖」的菩薩的。

3. 六祖絕非文盲

2007年1月29日

 六祖只是不會寫字!並非文盲!壇經裡歷史上的六祖,根性大利,口才雄辯,語境幽美,鞭辟入裡,每出一言,常生智慧,機鋒處處,皆為經典。聽經者,往往搖頭晃腦,被他攝去了魂靈一般,不能自已。再三頓悟,也悟解不清。粗粗數來,他的驚人之語,大約有三大醒雷。一:對五祖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區別?」二:對佛兄劉志略的姑媽無盡藏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三:對甲乙小沙彌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細究之下,還有告辭五祖渡江南下之時說「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既已悟,過江搖櫓合弟子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還有駐錫寶林對門人說的「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還拷問神會「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等等……這般的腦子,沒有思想,不可能說得出這般睿智的話來!故此,我說,六祖只是不會寫字而已!六祖只是不會一筆一劃地拙於揮臂去寫方塊字而已!嗚呼,有如此特立獨行思想的大智慧之人,為何某些史書偏偏說他「目不識丁」?我想,但願這般武斷的無端的論斷,皆是出自一些暫時缺失慧眼卻自以為是的文人口誤或是敗筆而已!或許,那是因為「不著一字」「教外別傳」的禪宗教義,令六祖原本留下來的紙上文字失傳於世?善哉善哉!或許,那是六祖的弟子、壇經的筆錄者法海神會等人擔心後世會爆發文字獄,所以故意如此書寫之故?寒號鳥!

 限於時間和版面關係,譚松興向我們只出示了他為上述紀錄片設計的製作備忘第5條要點:

 導演風格:凝重追思,緬懷展望

 攝製方式:地面拍攝、吊臂拍攝、航空拍攝

 剪輯方式:遮幅寬銀幕(16比9)

 視覺設計:大唐風尚

 主題音樂:大唐時期審美習俗加嶺南本土特色

 夜深了,譚松興沉思著對記者說:六祖出身寒草家世,一字不識「寫」,卻憑借獦獠人的慧眼慧根悟得菩提,將西來佛教全面中國化,平民化,世俗化,救世救民,佛光普照,功德無量啊。作為《六祖壇經》的研究學者,六祖電視系列紀錄片的總導演,我自知見識尚淺,積澱尚薄,而且淺得簡單,薄得單純,所以說,我寫的說的只是極為膚淺有待灌頂的一家之言。但我願意借得貴報社一角,躬身敬告廣大信眾,面對雕像菩薩,隨緣為本,心誠灑脫,不一定非要燒香非要跪拜。君不見,六祖以他的大氣度縱橫定慧禪宗,內外定慧心靈,早就認為,那只是木雕的石刻的偶像!不要忘記這句千古傳頌的偈詩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今,生於二十世紀、長於數碼時代,眼界開闊,心界浩淼,真正熱愛禪宗六祖文化的你,只要以一副虔誠心去篤信佛祖,篤信佛祖就在自我心內,時時向善,時時修行,即可成佛。事實是,芸芸眾生,獨有慧根者才可證得無樹真諦,正信智信佛學禪宗。由此推而廣之,要創建和諧社會,助力整個大中華民族展翅再騰飛,也惟有正信佛教,才有可能大面積地孕育誕生無量智信信眾,齊齊攜手共進。

 據悉《追尋六祖足跡》全片共分六集,現已進入拍攝實施階段。

 註釋:獦獠,嶺南地區一種短嘴狗。原文字出現在五祖初見惠能行者的對話裡。《六祖法寶壇經》中,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本文刻意反其義而引用之,別有他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