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貢山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為晨霧籠罩下的貢山縣城。
位於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歷史上是中國最為偏遠、貧困、閉塞的地區之一,解放前生活在這裡的少數民族居民尚處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原始社會末期。新中國成立後,貢山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貢山的各項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少數民族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貢山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與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和關懷分不開的。特別是近三十年,在國家民族政策的扶持和貢山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偏遠的貢山同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貢山縣常務副縣長楊俊義說。本報記者 周亞明、錢林桃、原曉暉 本組圖片:本報記者 原曉暉 攝
財政收入實現突破
貢山地處怒江大峽谷腹地,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貢山至今仍是國家重點扶貧縣,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僅為1309萬元。
「這個數字在其他地方是微不足道的,但對貢山來說,已經是很大的突破。」楊俊義說,貢山以前被稱為「工業零縣、農業小縣、財政窮縣」,1978年只有100元的財政收入。經過多年努力,貢山經濟得到明顯發展,生態農業、礦業、小水電等產業初具規模,財政收入迅速增長,財稅基礎有了一定保障。
儘管如此,對於一個縣級政府來說,1300多萬的地方財政收入顯然入不敷出。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就充分顯現出來。資料顯示,2007年貢山縣的財政支出為1.8億元,缺口部分基本依靠國家或省級財政補助。「三十年來,我們的地方財政收入雖然有了突破性增長,但畢竟底子薄弱,工業產業剛剛起步,重點稅源企業不多,目前財政上對國家補助的依賴還比較大。」楊俊義說。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貢山大部分老百姓不穿鞋子。不是不願意穿,而是穿不起。現在不穿鞋子的已經很少了。」原貢山縣政協主席趙學煌用這樣一個細微的變化描述貢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貢山3.5萬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農業人口,農民收入的變化,反映了貢山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資料顯示,1978年貢山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為107元,2007年,這個數字增長到962元,30年間翻了3番多。
丙中洛鄉雙拉村的李漢良是一個普通的怒族漢子,全家六口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幾畝田和十幾頭豬,李漢良懂些中醫,通過為村民治病還可以換一點錢貼補家用。李漢良110歲的老母親幾年來一直臥病在床,小女兒還在讀書,家庭負擔比較重,但李漢良還是覺得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現在吃穿基本不愁,老人看病、孩子上學也還能負擔得起,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多虧了國家的民族政策。」李漢良說。
教育衛生全面發展
教育水平落後是困擾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國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貢山的教育狀況得到很大改觀。
「貢山雖然財政非常困難,但對教育一直很捨得投入,僅學生生活費補助,縣級財政每年就投入170多萬元。去年,我們基本實現了『普九』。」楊俊義說。
僅2002-2007年間,貢山就投入資金2380萬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學校校舍2.3萬平方米,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在獨龍族聚居的獨龍江鄉,政府還開辦了獨龍江九年一貫制學校,實現了獨龍族子女就近上初中的夙願。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貢山得以順利推廣,2007年貢山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7.68%。「在國家有關項目的支持下,貢山的每一個村委會都設立了衛生室,也配備了一些醫療人員,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楊俊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