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式打扮 開風氣 引領內地 服裝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7]
放大圖片

 ■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30年浪潮中,窺探著香港這個越開越大的窗口,紛紛褪下70年代款式單一的藍灰黑。圖為80年代初期的內地服裝。

——香港親戚捎衣裳 港商首開服裝廠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唐苗苗、胡明

 30年,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窺探著香港這個越開越大的窗,紛紛褪下70年代款式單一的藍灰黑,大步跨到21世紀,一轉身,呈現出的是五彩斑斕極富個性的衣著。蘇州手藝巧,廣州式樣新。30年回眸,廣州著名服裝設計師李基海說,靠著香港親戚捎回來的新潮服飾,靠著各種途徑進入的潮流資訊,靠著中英街、燈光夜市的地攤香港貨,靠著第一批港商在廣東開設的服裝廠,30年來,廣東人「衣領全國」。

 幾乎每一戶廣州人家都有一兩個香港親戚,這話一點也不誇張。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條牛仔褲,第一件花襯衫,第一套時裝,就是通過這些香港親戚陸陸續續地進入了內地。56歲已退休的李阿姨,回憶起老家那個舊衣櫃,神采飛揚地說:「那十幾年,我的衣櫃裡裝著的,幾乎全部是香港帶過來的衣服,都是當年最流行的款式。」

流行突破灰黑藍

 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每人每年只分配到一丈三尺六寸布。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布料的標準是耐磨和耐髒,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到處都是千篇一律、不分季節性別的服裝樣式。但因為有了一個在香港的大姐,李阿姨幾乎每次穿著都能引來一批豔羨者。

 「大姐一年回一次家,每次我們去白雲路的舊火車站接她時,遠遠就能看到她拎著兩個大大的紅白藍袋,兩大袋的衣服!」李阿姨說,那時大姐是香港一間羊毛衫廠的織工,所以李阿姨穿得最「威水」的就是大姐帶回來的羊毛衫:「當年內地的羊毛衫都是手織的,沒什麼花樣,顏色單一,但是我穿的羊毛衫,是機織的,花樣很好看,湖水藍、蘋果綠、淡粉紅,什麼顏色都有!」

 讓人驕傲的不只羊毛衫。李阿姨說,當時大姐給他們兄弟姐妹每人分了一雙尼龍襪,穿出去後回頭率非常高,「那時內地只有棉襪,同學們都問我在哪裡買的這種襪子,我說,這是香港才有的。」她回憶,一般她穿過的衣服材料式樣,內地要過好幾年才開始流行。

「走私」服裝火夜市

 香港親戚帶回來的衣服,除了自己穿著引領潮流,拿到夜市上也特別受歡迎。李基海說,1984年,廣州市西湖路燈光夜市的興起,稱得上是內地服裝產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改革開放前人們壓抑了十幾年的愛美之心,在這裡得到釋放。在燈光夜市,上山下鄉回來的知青,待業青年,把家裡香港親戚帶回來的二手服裝拿來出售,非常搶手,也有專門托香港親戚「走私」服裝過來出售的,「人最多的時候,會連對面的攤子也看不到。」公開資料顯示,當年西湖夜市擁有較為固定的室內外大小百貨約900家,參與直接經營和配套服務的就業人數超過一萬人,每年吸引的海內外顧客和遊客以數十萬計。

 除了正版的「香港貨」,還有很多「仿製品」。李基海說,八十年代的服裝設計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模仿:「通過一兩件香港流過來的服裝,或者通過少量捎過來的時裝雜誌,或者通過收看香港電視節目,我們讓香港元素開始在內地流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