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劉凝哲23日電】正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防震減災法修訂草案規定,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群測群防是指發動民眾進行地震監測和預報,從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地震頻發期時興起,隨後因大地「暫時平靜」而擱淺。2008年汶川地震後,頗顯「老土」的群測群防活動再度被重視,進入法律條文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志,這也獲得地震研究界的一致肯定。
防震減災法修訂草案繼2008年10月一審後,今次進入二審階段。全國人大方面透露,目前各界針對這部法律的意見比較一致,很可能會在本次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內容包括:明確鼓勵並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鼓勵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規定有關建設工程的強制性標準,應當與抗震設防要求相銜接;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地震災害保險。
人大或通過防震法修改
地震局方面今日並不願對此進行回應,但一向爭議頗多的地震預報界卻為這部法律叫好。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張國民表示,「是好事,國家應該鼓勵」。 已退休多年的中國地震預測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徐道一也認為,法律中增加這一條款,是很大進步。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預報受到很多民眾質疑。坊間認為,汶川地震之所以無法預報,是因為官方和民間都已停止「群測群防」活動。故此,很多地震界專家疾呼,中國應重拾「群測群防」的政策。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介紹,1966年邢台地震後,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曾制定了地震工作方針:「地震工作要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群測群防」。
地震局研究員王曉青表示,當前的群測群防,與上世紀60年代的應有較大不同。如今官方鼓勵的群測群防,應從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具備正確的觀測手段,並採用較先進的科學儀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