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昔日「臭」名遠揚 今成環保範本
本報駐雲南記者:原曉暉
作為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洱海被大理人稱為「母親湖」。曾幾何時,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及旅遊污染讓洱海面目全非。1996年和2003年,這裡更兩度大面積爆發藍藻,甚至連周邊飲用水安全都受到了威脅。而今,再泛舟洱海,粼粼波光映襯著連綿山色,「母親湖」又回復特有的秀色。這一切正是得益於大理政府和百姓近年來對洱海治理的持續投入與全力支持。「洱海經驗」,已經成為中國環保界的一個熱門詞彙。
大理州州長何金平(圖)向本報透露:「洱海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國家環保部對洱海保護經驗極為重視,準備向全國推廣。」年底前,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和副部長張力軍先後到大理考察,並對洱海保護給予高度評價。周生賢稱洱海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教材」,張力軍則表示要「總結和推廣洱海保護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新思路」。
不惜多擲4億 鐵路改道護綠
作為大理當地的「一把手」,州委書記劉明就在多個場合強調,洱海的潔淨是大理的核心競爭力,大理的一切開發建設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洱海。「洱海的水更清了,這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但洱海水變清的同時,地方政府和沿岸居民為此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也是巨大的。」大理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尚榆民說。
為了保護洱海,從上世紀80年代起,大理就規定,沿岸一律不再建有嚴重污染的廠礦。2003年之後,這一規定又再延伸,不但有污染的新建項目不批,雲南人造纖維廠、大理造紙廠等一批治污無望的大企業更被果斷關閉。
據尚榆民介紹,幾年前曾經有規模很大的一個鋅冶煉廠要落戶大理,建成後每年可為地方貢獻稅收2億元,因為擔心解決不了污染問題,大理州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項目。
而正在建設的大理至麗江鐵路,本來設計的線路是從洱海和蒼山之間穿過。但大理州政府研究後認為,此線路對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的整體景觀破壞較大,而且鐵路沿線存在污染的可能,於是申請調整了線路,建設成本因此多了4億元。
六大工程實施 珍稀魚類築巢
2003年以後,大理州提出了「洱海清,大理興」的口號,洱海保護治理力度明顯加大。據統計,2003年到2007年,各級政府累計投入15億元治理洱海,其中大理州、縣兩級共投入近7億元,約佔地方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大理是民族自治州,經濟欠發達,所屬的市縣,大多是國家或省級貧困縣,在這種情況下,還拿出近7億元來治理洱海,決心之大可見一斑。」尚榆民說。
從2003年開始,大理州標本兼治,先後實施了洱海生態修復、環湖治污截污、流域水土保持等六大工程,一度瀕臨危境的洱海水質明顯好轉。州長何金平介紹說,2004年以來,洱海水質已連續5年穩定保持在3類標準,今年有8個月達到2類,即適用於集中式生活用水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和魚蝦產卵場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