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欖隧道昨日加價,私家車及的士等加2元,大型車輛加5元至15元,加幅6%至14%。同日,政府罕有地撤回港島東區4條專線小巴的加價申請,並表示當局會考慮小巴經營情況及市民負擔等因素而作決定。這兩則新聞,一是當局對隧道公司逆市加價無可奈何,一是當局在經濟不景時可以暫時凍結小巴加價,顯示本港部分公共事業加價機制存在問題,政府應認真研究,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
一方面,隧道公司有本身的困難。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截止本年7月31日,公司累積虧損超過3億元,更尚有45億元貸款未還,投資13年間,股東未有回報,最近在金融海嘯下,銀行關注公司還款盈利能力,審慎考慮下決定加價。另一方面,加價對社會不利。經濟轉差,但隧道公司仍逆市加價,除了加重運輸業成本外,還可能帶起新一輪加價潮,對金融海嘯下的民生經濟雪上加霜。政府表示,已經呼籲隧道公司,考慮公眾的承擔能力,不過根據目前機制,隧道公司有權加價。這說明,目前機制的確存在弊端。
第一個弊端,是只要隧道公司的實際收入低於法例訂明水平,便可提出加價,這種加價機制脫離了社會實際經濟狀況。第二個弊端,是穩定隧道費基金並無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穩定基金要有入賬,必須是使用隧道的車輛數目超過預測水平,但無論是西隧或大欖隧道,通車之後的車流量一直都達不到預測水平,預測錯誤固然令隧道公司承擔損失,但市民卻也因此受害。
運輸署上月已批准港島東區4條專線小巴加價百分之八,但上周突然推翻決定,暫時凍結加價,顯然是考慮到市民負擔和油價大幅降低等因素。相比當局對隧道公司逆市加價無可奈何,政府應全面檢討所有以BOT模式興建的隧道加價機制,總結經驗,在未來的交通運輸基建中充分考慮公眾利益,引入類似小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可加、可減和可凍結的收費和價格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