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媒體縱橫 報業面臨的挑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不少學者相信,傳統報紙會於不久將來被新媒體取代,印刷亦被電子、網絡取代。

文:林 琳 圖:網上圖片

 從二十世紀開始,傳媒撐起一片天。時代進步,資訊日日更新,媒體影響漸增,醞釀一股傳媒社會力量(media power)。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媒體表達形式層出不窮,從過去報紙到電台出現,再到電視的普及;如今,互聯網的新媒體力量又為傳統媒體帶來衝擊,新媒體(New Media)、數碼媒體(Digital Media)等詞陸續出現,網上新媒體如博客(Blog) 大為流行,創造新的發聲園地,讓群眾走上媒體前線,凡人都能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對此,在專業和業餘新聞工作者之間,如何為新聞記者下定義?又如何解釋這種新聞生態?這似乎是新時代應該思考的問題。英國資深傳媒人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最新編撰的《歷史目擊者》(《Eyewitness to History》)便寫下了他追蹤新聞發展的百年歷程。

 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的新書分為四大卷,由英國Folio Society出版,記錄幾個時代「目擊者」的報道,見證新聞工作發展的歷史痕跡。第一卷由第一個記者希羅多德(Herodotus)談起,他被稱為「歷史之父」(the father of history),是將對戰爭的報道化為歷史敘事體的藝術形式的始祖。第二卷記載航程的新發現和充滿激情、信念卻又殘忍的十字軍東征,當中記錄包括哥倫布等多人的說話。第三卷則提及帝國和戰爭時代,而最後一卷說到我們當下的時代,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例如網絡、手機等,四面八方的「目擊者」帶來大量原初記錄,無論是專業的記者還是來自博客,都有著個人獨特的藝術形式。

四冊新書 成就百年傳媒光影

 福克斯在書中指出,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是坦白而不受干擾的。在過去的時間,雖然他們長期面對歷史學家的質問,但他們的描述直接而強烈,且是注重細節的。美國詩人兼記者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描述美國內戰,在訪談一個中尉時寫到:「床邊整桶的水和棉布上的一大堆血,已經告訴了整個故事。」惠特曼可以說是書中提到的少數專業記者。

 在最後一卷中,分別提到中東資深戰地記者費司克(Robert Fisk)對當地大屠殺事件和現任英國廣播公司世界事務編輯約翰.辛普森(John Simpson)對天安門事件的描述。費司克在其新書《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中亦指出,記者的首要職責是作對歷史不偏不倚的見證人,這些專業記者開啟了「記者時代」(The age of the Reporters)。

 媒體人喬治.布洛克(George Brock)評論此書時提到,一些未受訓練但很有才能的撰稿人,通過博客讓人看到新聞媒體未能涉及的報道範圍。他更表示,福克斯對於他所掌握的所有歷史見證者,從來不問:專業是否比業餘好?

競爭漸大 印刷媒體挑戰重重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力量崛起,報業受到嚴峻的考驗。喬治進一步寫到,許多的博客作者表示主流媒體是多餘的。他們認為,報紙出版會由於廣告收入下降和年輕讀者流失而面臨倒閉,漸漸轉移到網絡。報紙需要大量資金運作,且受到政府的控制,而網絡撰稿人則是獨立的,並以快速反應、海量信息、即時更新為號召。以美國為例,今年第三季報業廣告收益大跌18%。而美國華盛頓「皮尤民眾與新聞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12月最新調查顯示,網絡超越報紙,成為美國人獲取新聞主要來源。

 喬治認為 這將帶來三大轉變。廣告收入在未來的歐洲和美國社會將會持續減少,並非所有報紙和電視媒體都能生存。人們的心態也有所改變。年輕人不再養成讀報紙的習慣,報紙漸變成老年偏愛的傳統媒體。因此,滿懷壯志的記者將會面臨越來越萎縮的報業投資環境。

 第二個轉變則是公眾記錄模式。傳統印刷媒體雖然面對彼此競爭而有不同的版本出現,記錄形式還是穩定而持久的。但現在的新聞記錄來源更為豐富,趨向即時性兼公開待進一步修改。喬治寫到:「博客將會是日常生活的最佳記錄者,並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例如伊拉克、中國。」雖然數碼媒體帶來大量的匿名書寫者和秩序混亂的網絡資訊,但這依然是記錄模式逐漸進化的反映。

 而最後則是公眾對媒體態度的轉變。早年不少廣播媒體邀請名人加入文化界,政治界因而掀起了一陣有關媒體對於公眾損害的辯論潮流。在過去五年,英國出版了許多相關書籍,對傳媒業內生態表示憂慮和憤怒,媒體是否可信更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傳媒體系 因時制宜的變革

 「傳媒」(Journalism)一詞已被應用約達200年之久,但在過去的數十年一直匍匐而行。隨著大量的報紙媒體出現,過多的資訊讓傳媒的公信力成為討論焦點。由於新聞講求即時性,印刷媒體面臨重大挑戰,漸轉向獨立分析和評論,成為調查性的新聞報道(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美國知名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是首批追擊新聞背後的人,對於「新聞」和「真實」給出了清晰的定義:「新聞的功能是反映事件,真實則是啟發人們找尋隱藏的事實,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並以圖片說明。」李普曼帶出「選擇」在傳媒體系中的重要性。

 如今的印刷媒體注重發揮「第三功能」,嚴肅的新聞報道除了包括大量的資料(information)外,還有感知的能力(sense-making),來說明事情的合理性。分析家因此需要有道德底線,對道德、求真、公義、社會整體利益等有所思考。喬治指,當分析成為常規,嘲諷成為報道新聞的主要態度,這似乎表示傳統純粹的好報道和編輯工作是不足夠的,當然對於一些神經過敏的人,這種老技巧還是有用的。而所謂「編輯」(editor),其工作包括內容策劃、品質控制、審核、設計等功能,還要有個人的特色,在確保未來公眾對傳媒的信賴的前提下,編輯技巧在傳播模式趨向現代化的同時,顯得十分重要。

專業和業餘:傳媒力量何去何從

 無疑,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將對全球傳媒業帶來衝擊。在這媒體競爭激烈的時代,新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將對傳統媒體帶來變革。英國廣播有限公司(BBC)自1926年成立以來,發展不同的傳播模式,包括電視頻道、電台和大型的網站。根據BBC 2006-2007年報告指出,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英國成年人使用他們的服務,雖然BBC是靠電視播放牌照生存的公營廣播機構,但多年來BBC堅持編輯自主,如前首相貝里雅(Blair)曾批評BBC對於政治議題的立場,事件顯示出其不受政府干預的取向,因此BBC致力推廣優質的節目和資訊,具有國際公信力。

 印刷媒體和電子媒體在資訊傳遞的方式上互相競爭。事實上,傳統報紙雜誌一方面可以擔當詳細詮釋不同版本的功能,但另一方面數碼媒體並沒有失去它的社會力量,反而較以前能更快速傳遞大量的資訊。兩者似乎是衝突的,卻扮演著同樣的功能─豐富社會資訊流量。故此,專業記者和業餘作者 (如博客作家),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在今年五月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主流媒體如中央電視台等的報道無疑在地震信息傳播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許多人在地震發生的幾分鐘後通過博客、視頻、論壇、手機短信等發布信息,這些網絡真切記錄成為地震第一手信息源。放眼未來,如何將不同傳媒力量結合,推動更優質更廣泛的報道正是新聞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相關新聞
媒體縱橫 報業面臨的挑戰 (2009-01-02) (圖)
紐約《太陽報》 (2009-01-02) (圖)
「新媒體」講究互動傳播方式 (2009-01-02) (圖)
科技與媒體合成新傳播管道 (2009-01-02) (圖)
天工•新年新衝刺 (2009-01-02) (圖)
無壓新世代 (2009-01-02) (圖)
「你」想時間 (2009-01-02) (圖)
全天候禱告 (2009-01-02) (圖)
得物無用 (2009-01-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