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重建後的大雲寺夕照景色美不勝收。
本報駐甘肅記者 王岳
44年前,在甘肅省涇川縣城郊大雲寺遺址,出土了稀世罕見的佛祖釋迦牟尼14粒真骨舍利,比1988年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骨舍利早發現了23年,而因當時正值中印邊境關係緊張時期,周恩來總理親下指令低調保護,使得這一驚世發現在國內塵封數十年之久。近日由涇川縣政府投資過億元人民幣重修的大雲寺一期工程完工,當地擬從甘肅省博物館迎還佛骨舍利供奉故里以帶動旅遊產業,千年名剎古涇州大雲寺有望重現昔日輝煌。
1964年12月的一天,在當時的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村,有村民在村莊附近的河川地裡平整土地。相傳早年這裡曾有一座寺廟,坍塌後只剩下地中間一堆廢棄的斷垣殘壁和瓦礫。
村民平地挖出舍利金棺
村民喬碎成在剷除瓦礫時,用力過猛,插入地中的鐵掀竟陷了進去,他覺得奇怪,再用力一翻,一個黑乎乎的洞口露了出來,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細瞧,裡面似乎還有東西,就喊了起來:「哎呀,我挖出古墓了!」大家過來七手八腳把洞口挖大,發現洞裡像是有一個石斗樣的東西。兩村民跳進洞去一前一後把它抬了出來。
陽光下人們才看清,原來這是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紋和銘文,揭開涵蓋,裡面有一口鎏金銅匣,銅匣下面壓著一枚鎏金銅鑰匙。石函由質地堅硬的灰色大理石製成,方形覆斗頂,長50.5厘米,寬49.5厘米,高42.5厘米。頂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內刻有銘文:「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個字。函身四周銘文有建塔官員和僧眾的姓名,紀年為「延載元年」(公元694年)。
縣文化館的官員聞訊趕來,經論證後他們拿起鎏金銅鑰匙,一層一層輕輕開啟。首先揭開鎏金銅匣,鎏金銅匣內為銀槨,銀槨裡面顯現一方金棺,金棺內置琉璃瓶,瓶體白色透明,長頸,圓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徑2.1厘米,口徑0.5厘米。內裝白色晶體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質似珍珠。這些出土寶物除石函外立即被悉數運往甘肅省博物館珍藏。至於為何舍利出土後一直對外界密而不宣?時任涇川縣文化館館長張懷玉,給記者講述了他親歷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則未發出的新華社消息
1965年9月,張懷玉因事專程到省博物館珍寶館,一位劉姓專家從保險櫃中取出金銀棺及舍利瓶,向他解說了已被列為國寶保存的佛舍利之珍貴價值。隨後專家又從盒子裡拿出一張紙,上面寫著「新華通訊社……」。張懷玉問這是怎麼回事,劉姓專家說,這是一則未發出的新華社消息。由於中印邊界發生衝突,兩國關係緊張,周恩來總理知道了甘肅涇川發現舍利石函的事,考慮到中印關係,指示暫不發放這個消息,擔心如果登報,一定會有人來訪,不利於國際關係。
本報記者採訪時,從涇川當地整理出來的大雲寺資料中發現,直到2004年之前的40年間,國內竟沒有一家省級以上媒體對此作過片言隻語的報道,近幾年來又由於當地政府對大雲寺開發的定位還有疑慮因而有意低調宣傳,以至於現今除了博物館的少數管理和研究人員外,很少人了解涇川大雲寺地宮佛祖舍利和金銀棺的驚世發現。如果有人偶爾提及,還會被人們當成是誤把陝西扶風法門寺的故事講錯了。
據史料記載,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在全國30個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舍利。於是,時稱涇州大興國寺的涇川大雲寺,便興建了供養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宮。武則天登基稱帝後,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了涇州大雲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改用硫璃瓶盛裝後依次放入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之中,最後再將其放入地宮,建塔供奉。
郭沫若一語保「石函」
1971年9月19日,79歲高齡的著名史學家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首相賓努親王來蘭州參觀,在甘肅省博物館裡,郭老一一鑒定了涇川金銀棺、佛舍利等珍寶,由於沒有看到刻有銘文的石函而無法判斷舍利出處及時間,故說道:「舍利石函、貴在石函。」,因為郭老這一句點評,當時尚留在涇川縣的舍利石函很快也被運到了省博一起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