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旅遊文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姚展鵬 動盪不減風情 探出黎巴嫩真面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林意生 圖:受訪者提供

——旅者心聲系列(5)

 大家對於黎巴嫩的印象,可能是一個久經戰亂的國家,去年年底時以色列攻入加沙地區,令當地及周邊地區局勢緊張,所以大家可能不曾想過要把黎巴嫩納入旅遊目的地的考慮名單中。

 其實黎巴嫩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荒涼落後及危機重重。喜歡探究歷史或欣賞舊建築物的朋友,更不愁寂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姚展鵬的足跡踏遍超過80個國家,曾多次遊歷中東,認為黎巴嫩亦有其特色,「要不是那裡給人很亂的印象,有不少地方都成了star attractions。」

 由於工作關係,姚展鵬(Ben)經常到不同地方考察,在他的辦公室裡,不難找到他的旅行足跡,因為書櫃裡擺滿了多本世界地圖、旅遊指南、旅程照片,再加上一大疊旅遊日記,書櫃頂還有一個個紙箱,外表寫著「歐洲」、「中國/澳門」等字樣,內裡完完整整地藏著旅程的資料,排列有序,透著慣於整理龐雜資料的學者處事的氣息,也反映旅遊歷程的豐富。

 Ben自96年起曾多次到訪中東,坦言去旅行有時候是溫故知新。這次去黎巴嫩是中東歐洲遊的其中一站,為與畢業學生參加當地的建築設計比賽而作實地考察。雖說這次遊黎巴嫩是有「任務在身」,但他認為該中東小國仍有其值得欣賞的地方。「中東地區近地中海那邊的國家,人類聚居歷史悠久,文化根底比較深厚,有古代羅馬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的足跡,兼且有著基督教、回教的影響力,存在著不同宗教的烙印,黎巴嫩是其中一個例子。貝魯特民眾約有6成是伊斯蘭教徒,4成是基督徒,體現其多元文化的特色,但亦因此而常有衝突、多內戰。」

軍警處處 民眾習以為常

 這次他在黎巴嫩先後到過首都貝魯特、Baalbek、Byblos漁港和第二大城市的黎波里,各有特色。貝魯特的城市色調多灰黃,由於當地以往常有衝突發生,所以出現其他國家不常有的情形,姚展鵬對這依然記憶猶新。

 「當地有很多軍警,全都荷槍實彈,雖然未至於『五步一哨、十步一崗』的地步,但確實在街上不難看到他們的蹤影,尤其是政府機關所在的地方,全都禁止拍照。」

 軍警雖多,但當地民眾習以為常。「雖然不算是完全安全,但至少從當地人的反應可知這情況是相對安全的。即使很想拍照,自己也曾失手被軍警要求刪除相片記錄。畢竟要入國問禁,需要尊重當地的保安要求。」他補充由於黎巴嫩曾受法國佔領,除了阿拉伯語外,也可用法語與居民溝通,而他自己亦帶備了法英辭典,以便不時之需。

 Ben表示當地仍帶點法國消閒的氣氛。「區內少戲院等娛樂,相反酒吧等消遣地方就很多。」他在黎巴嫩逗留只是三數天,所以租車行經各景點,否則他說還是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過當地人的生活模式,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會更好,畢竟去旅行不只是逛逛景點血拚消費一番便算,實實在在的感受當地生活也十分重要。

特色建築 仍然得以保存

 最能凸顯黎巴嫩的多元化,Ben說不得不提的是回教與基督教建築於同街並立的情景,這在貝魯特可以看到,亦即是Mohammed al-amin 清真寺與St. George's Cathedral(聖佐治大教堂)兩間不同宗教的建築,可說打破以往外界對黎巴嫩單一宗教的觀念。

 有不少羅馬遺蹟的Baalbek是Ben在黎巴嫩的第二站,像Baalbek Ruins,他認為是值得觀賞之古蹟,比巴特農神殿還要壯觀。位處海邊的Byblos是一個漁港,Ben說那裡是古時候羅馬人進行貿易時一個重要的港口,現時仍可到古城堡遊覽。

 到了最後一站的黎波里,同樣有古城堡遺蹟,甚至有軍人駐守,當地與貝魯特和Byblos的景致不同,Ben說她比貝魯特少了一點法國風味,也不像Byblos那樣鄰近海邊的城市,但當地的市集(Soaq)卻是令他印象深刻的。

 「內裡有著不同的小舖,十分熱鬧,但很容易迷路。那是阿拉伯建築傳統,屬內向的,亦即屋成四周的牆,包圍內裡的花園,所以也很涼爽。」

市民友善 市況並不混亂

 黎巴嫩局勢比較不穩,Ben坦言事前做足準備,留意其他國家有沒有發出旅遊警告等,其實到黎巴嫩旅行並非平日在新聞畫面上看到的那樣嚇人。「需要客觀評估,留意當時的實際情況,正如我去旅行時也遇到常看港產片的外國人問我,香港是不是很危險,經常有『劈友』和槍戰發生。其實當你去過某個地方幾次之後,有了經驗,便知哪裡安全,哪裡不安全。」

 Ben也不諱言該國南部比較亂,可觀性也不高,值得遊覽的景點相對較少,而幸好他去黎巴嫩時以色列還未進攻加沙,行程未受影響。而黎巴處處都有著戰爭的痕跡,有不少建築物仍有一個一個的子彈孔,但另一方面當地也著手建設。

 「雖然以往有大大小小的戰爭發生,當地不斷興建新建築物,體現出一種生機。像貝魯特,她不像巴黎有特別的賣點,引人注目的landmark,但在那裡可感受到一種與別不同的氣氛和滄桑的歷史。」

 同樣令他印象深刻的,而且去了數次中東後也沒有大變的情況,是中東人包括黎巴嫩人,對中國人十分尊重。「即使不相識,知道你是中國人,也會把你當作朋友看待,假若你迷了路,也會帶你去目的地。在當地也有常用內地的出口貨,不過居住在那裡的中國人不像其他地方如杜拜等那樣多。」

充實自己 行前做足準備

 Ben經常去不同地方旅行,背後還有一個持之以恆的原則,那就是「慳」。「懂得慳,亦即可以去更多地方,否則下一次去旅行時便少了資源。所以我每次去旅行都會做足資料搜集,看哪些機票比較便宜。而從香港去中東的機票不太划算,所以我多在歐洲轉機,像這次便從雅典經塞浦路斯到達黎巴嫩的貝魯特。」

 Ben的足跡遍及80多個國家,自言最享受的是全方位體驗,把自己定位為「探索者/探險者」(explorer/adventurer),除了觀賞建築外,也留意文化、自然景觀和當地民眾的生活。「像穿過隨意門,走到另一個世界,自己就似一個盛器,去理解、認識一個地方,打破既有的印象及謬誤,建立一個個的資料夾,加上旅行時寫的日記包括了見聞和感受,對教學也有幫助。」

 旅行除了給自己玩樂的空間之外,也可以是充實自己的良方。

相關新聞
姚展鵬 動盪不減風情 探出黎巴嫩真面目 (2009-02-05) (圖)
聖佐治大教堂 (2009-02-05) (圖)
的黎波里市集 (2009-02-05) (圖)
清真寺 (2009-02-05) (圖)
貝魯特市中心 (2009-02-05) (圖)
Byblos (2009-02-05) (圖)
古羅馬神廟遺址 (2009-02-05) (圖)
姚展鵬遊覽黎巴嫩簡圖 (2009-02-05) (圖)
古典氣派洋溢的維也納 (2009-02-05) (圖)
聖斯特凡大教堂 (2009-02-05) (圖)
步入現代高度 巴黎建築換新貌 (2009-01-30) (圖)
時裝和設計之城 (2009-01-30) (圖)
重生:「大巴黎計劃」 (2009-01-30) (圖)
雙城記:巴黎VS倫敦 (2009-01-30) (圖)
科學工藝公園 (2009-01-30) (圖)
奧斯特里茨火車站 (2009-01-30) (圖)
大凱旋門 (2009-01-30) (圖)
倫敦「法國show」 佳餚歌舞作招徠 (2009-01-30) (圖)
到新加坡繼續度歲慶春節 (2009-01-29) (圖)
花車參加 (2009-01-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旅遊文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