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粵劇改革不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08]     我要評論

葉世雄

 雖然我認為粵劇要繼續進行變革,提升製作水平,以建立完整的表演體系和吸引新的觀眾群,但實際上本地粵劇如進行大規模改革,財政和票房都要冒極大風險,作為商業運作的行業,投資者當然不會輕舉妄動。

外行領導內行 弊多於利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副主席李偉民看過我撰寫的論文,問我為甚麼很少談及粵劇改革呢?首先,我只是觀眾一名,對粵劇「知而不懂」。機緣巧合,有幸參與粵劇承傳的工作,純屬義務性質。由我這類人倡導粵劇改革,因不靠粵劇賺錢謀生,一旦工作太忙,又或失去興趣,隨時說聲「拜拜」,便可棄之不顧,造成可不切實際地把言論可以說得很「偉大」。

 在某一次會議上,資深藝術工作者榮念曾指出現時在香港推動藝術發展的人,業餘者多,職業者少,所以概念和計劃都不夠專業。我贊同他的說法,外行領導內行,弊多於利的例子,真是隨處可見。

戲班依賴票房 求變不易

 其次,革新粵劇,需大量的資金。梁漢威曾告訴我製作一齣新戲,經費起碼在六十萬以上。除神功戲外,現時本地戲班的資金主要來自票房收入、班主出資、康文署購買節目和申請資助等。靠票房收入,首重成本控制和市場消費能力,戲班一直以低成本、低票價的方法成功爭取市場的生存空間,當然不敢及不會改變經營策略。班主出資是指個別喜愛粵劇的有心人自掏腰包,支持老倌演出,銀碼多寡絕對看個人能力,但一般都是三幾十萬之數。

 近年康文署向劇團買戲,也為部分粵劇演員提供了演出機會,但購買節目和資助大規模粵劇演出在康文署的政策上是不同的事情,前者是為市民提供文娛節目,戲碼要有吸引力,也要有相當的上座率,才不會給審計處批評浪費公帑。

申請公帑戲改 僧多粥少

 所以戲班要進行「戲改」,申請公帑資助暫時是唯一途徑,不過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年只有三、四個劇團會獲批資助製作大型新戲,其餘批出的金額僅能來個「小修小補」。原來的觀眾喜歡傳統粵劇,劇團缺乏足夠資金製作新劇和開拓市場,本地粵劇改革絕不易為。

 還有一點使我不敢輕言粵劇改革的原因,就是近三十年的「戲改」,使粵劇距離戲曲的核心價值愈來愈遠,最後變成不是戲曲的「戲曲」。

相關新聞
《紅河》韓國獲獎信心增 金馬獎若封帝 張家輝再向女記者獻吻 (圖)
出於善意常講大話 方力申唔記得邊句真 (圖)
蔡卓妍設計粉盒助患病小孩 (圖)
Irene A開騷 家燕姐老火湯支持 (圖)
薛凱琪拍拖不公開 (圖)
志偉開齋舖助弱勢社群 歡迎關楚耀 衛詩做義工 (圖)
想和梁朝偉合作 林依晨演情婦最開心 (圖)
陳道然若結婚 「收埋」消息 (圖)
郭富城吳澋滔 父子檔為《阿童木》配音 (圖)
王菀之盼收鍾舒漫畫冊 (圖)
《反斗奇兵》導演 率兄弟班領成就獎 (圖)
愛瑪華生正式開始大學生活 (圖)
港版「波兒」港鐵示威 (圖)
《一百萬》童星父親 因肺結核病逝 (圖)
畢仔斥資砌鼠陣兗子女 (圖)
成宮寬貴執正慶生 直言未屆結婚之時
靚太做鋼鐵女人 (圖)
2PM成員衰多口 向韓國人民認錯
娛聞雜碎 (圖)
張藝謀歸巢打造現代《圖蘭朵》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