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漢華開發採用分子印跡聚合材料(圖中透明盤上)的化學傳感新科技,可檢測多種毒物。本報記者劉國權 攝
【本報訊】(記者 歐陽杏櫻) 一般市民想了解日常接觸的食物或產品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物質,一般要將之送到化驗所或實驗室檢測,除費用高昂動輒以千元計,亦要等上一段時間才取得結果。城市大學新近開發的化學傳感(chemosensing)新科技,突破現時環境和食品安全檢測的框框,能將不同有毒物質的化學分子先行「倒模」成粉狀,混和特定的化學液體便能作測試,不需要採用複雜儀器,成本更比於實驗室低9成,快至1分鐘內便可有結果。城大現正為有關科技申請專利及尋找合作夥伴,希望日後將技術發展成試紙或測試筆,令應用更方便普及。
負責研究的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解釋指,化學傳感是通過分子級感測器檢測目標分析物的方法,有關新科技特別將之配合分子印跡(Molecular imprinting)技術,不直接檢測有毒物質,而是將其相關的化學分子,「倒模」成粉狀的聚合材料,令測試更快捷有效。
用分子印跡聚合材料測試
過去分子印跡技術一般都可大幅降低成本,但應用上卻遇到不少技術問題,針對有關問題,林漢華憑向政府申請的30萬元資助,連同城大校內研究資金,去年成功開發出將分子印跡聚合材料應用於化學傳感上,更能夠檢測出分子表面特徵較少的環境污染物,大大擴闊其用途。
他舉例指,過往輪船常用塗於船底的有毒物質TBT(有機錫化合物的一種),目前科技要檢驗較為困難,於實驗室處理1個樣本便約需2,000至3,000港元,且需要有足夠技術的人員才可以完成。在新技術下,只需要將已倒模TBT分子的粉狀印跡聚合材料混合酒精,在有一定分量的TBT下,有關液體立即由粉紅色轉為螢光綠。林漢華指,有關檢測技術成本只需要儀器測試的1/10,最快短至1分鐘便有結果,且只需要接受簡單培訓便可掌握。
重點測超標 宜作預檢用途
新科技應用範圍廣泛且可靠度高,除TBT外亦可檢測多種化學物品包括有害農藥、水源中的污染物、海產內含的毒素、有毒氣體等,亦可應用於臨床檢測、環境和食品安全監控等領域。不過林漢華亦坦言,由於新技術只重點測試有毒物質有否超越某一標準,未能準確得知其具體含量,相信主要會作預檢之用。
林漢華又指,早前曾於業界研討會介紹該技術,吸引不少機構如公證行、藥廠等查詢具體用途。對於政府有意發展檢測產業,他認為香港於有關方面地位高,具有公信力,發展大有可為,城大便不時有外國公司主動聯繫尋找相關人才,校方只能收藏起部分招聘廣告,避免研究人才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