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藩市華人政治參與程度較高。
「有受訪者表示,曾經從美國教會教友口中得悉,區內有政府醫院專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廉價服務,但由於他不懂英語,在醫院等候了9個小時也沒有職員理會,最終一怒之下離開,告知其它華人日後不要前往。」畢祁浩表示,當這些「求助失敗」經驗在華人圈子散播開去,一句「以後不去」,便令公共服務資訊不能通達,減低華人尋找醫療福利的意慾。
「雖然法例要求院方必須提供翻譯服務,可是很多華人連一句『I speak Chinese』(我說中文)也不會說。」有些華人表示,大型政府醫院人海茫茫,根本難以碰到翻譯員。到規模小型一點的診所,反而有機會接觸到華人職員。「有些中國移民第二代在當地的診所工作,但縱使他們是華人,卻不懂說半點中文,這令很多求助華人感到灰心。」很多美國人以為,只要每個社區的社福機構聘用一些華人,便可作為與華裔求助者溝通的橋樑。但目前美國很多落地生根的中國移民第二代,已不懂得說中文。他們根本不能與不斷湧入美國但又不懂英語的新中國移民溝通。
「拉丁移民同樣大部人不懂英語,但他們除了家鄉語言,很多還懂得西班牙語,這便幫了他們很大忙。畢祁浩指,美國有以西班牙語廣播的無線電視台,但以華語廣播的,卻只有有線或衛星收費電視。就連華語電台,也只是以落後的AM頻道廣播。語言、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都是新移民能否融入美國生活、或接觸當地醫療福利資訊的關鍵。「白宮只關注政策層面,沒有細心照顧新移民的語言障礙、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就算新醫療改革方案投放更多金錢,不知道醫療福利的華人,還是會繼續不知道。」
「三藩市的情況較好,因為華人政治參與程度較高,相信華人參政是改善情況的良方。」但近年,三藩市社區老化、經濟機會較少,近年新來的中國移民也多前往洛杉磯落腳。而洛杉磯的華人,還未建立深厚的政治、社會參與基礎。」畢祁浩表示,除了政府政策疏忽外,華人本身的性格也有莫大影響。「自古以來,中國移民也很捱得苦頭。中國人傳統品性謙厚、注重自力更生而不靠外人接濟的特質,便促使新移民甚少向美國政府爭取醫療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