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資本姍姍來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黃育海

文:張俊峰

 中國的出版社都變成了企業,這是否能挽救中國龐大但沉悶的文化產業?

 一年多前,2008年11月,深圳舉辦了「三十年,三十本書」的評選,評委是來自中國各地的學者、傳媒人、評論家,還有香港的馬家輝和台灣的南方朔。總結發言時,南京譯林出版社的前社長李景端說,中國每年出版的書種很多,但絕大多數是垃圾書。李景端創辦《譯林》雜誌,是改革開放後最早把外文通俗小說引進中國的出版人之一。他很了解中國和西方在出版上的差距。

 台灣廣告人許瞬英談中國的廣告環境的惡劣時,說:「問題的癥結只有一個字——stupid。為什麼我們(廣告人)這麼忙,沒有自己的生活?Stupid是一個關鍵詞,不止如此,甚至是massive stupidity。因為客戶的素質太差了,即使你把全世界的天才都集中到中國來,也不一定能做出好東西。……我慢慢明白到,我們的社會沒有創意資本,沒有文化資本。在這個行業的人,不管做雜誌也好,做什麼也好,他們要為這個行業的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作出非常多的付出,因為這個社會不是倫敦,也沒有倫理。」(《明日風尚》,2010年1期)

 做雜誌做出版面對的問題,和做廣告面對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規模大,投入多,但只是在為基礎設施建設付出。中國有文化機構,有出版社,但這不等於文化資本。

 這種狀況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似乎不只是小圈子裡的反應了。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要求,所有新聞出版行業,在2009年12月底以前,完成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制。

 這一舉措,有讓新聞出版從國有事業部門朝向「文化資本」轉變的意圖。

 12月底的央視新聞中看到,幾家北京的出版社摘下舊牌,掛上新牌。新牌和舊牌的差異是:「××出版社」變成「××出版社有限公司」。

 同一條政策,同一種變化,有兩種力量在各自規劃。一是舊有的國有新聞出版機構,一是過去一直被政策限制的民間出版。

國有出版轉變動作遲緩

 不久前,本報副刊刊載了一位作者的來稿。作者是北京傳媒界的同行,在文章裡寫道:

 「轉企改制,這個流傳了半年多的『流言』,終於在2009年最後兩個月的某一天裡,在一次全體大會上被老總證實了。當時,幾百人擠在一個小教室裡面,剎那間鴉雀無聲,神色各異。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年輕人臉上多是興奮,覺得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終於要來了。也有工作了多年而沒有編制的老同志,在小團體的聚會上,舉著酒杯說『終於可以直起腰桿做人了。』但是和基層的熱鬧不同,中高層幹部依舊保持著冷靜的面孔,他們作為單位的中堅力量,提前許多就得知了消息,並且他們當中的多數人,都有著崗位編制和職稱待遇。人到中年遭遇轉企改制,意味著之前很多年在體制內的奮鬥,甚至退休後的福利保障,都將不復存在。那些手舞足蹈的年輕人並沒有想到,博弈,其實才剛剛開始。」(《文匯報》,2010年1月2日,副刊)

 在短期內,事業向企業的轉制,對國有新聞出版部門的影響主要是人事、權力、福利的博弈和權衡。對做什麼選題,出版什麼書,影響其實並不大——今天轉制,明天人們就轉入企業的環境,調整選題,這種設想是不切實際的。

 深圳一家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對記者說:「現在這種轉制,只是換換表皮,實際的轉變還需要5到10年還差不多。」

民營資本短兵相接

 國有機構改變得慢,但對民營資本來說,則是一個好消息。他們的體制和行動模式,可以真正利用這次政策調整,實現向真正的「文化資本」的升級。

 民營資本是目前中國出版的「影武者」。因為國家政策限制,他們還不能以獨立身份站上前台,但通過國有出版社,他們對中國讀者讀什麼書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比如,有行內知情者對記者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了眾多人文歷史類的好書,背後的推手就有上海季風書店的老闆嚴搏非和他在台灣的夥伴林載爵。另外,以外國翻譯小說來說,現在在內地攪動閱讀風潮的南海出版社,它的「引擎」是北京的新經典文化公司。另外一個與新經典南北對峙的文化公司,是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公司(以下簡稱九久)。

 九久這個名字行業外的人可能不熟悉,但說到《達芬奇密碼》、《失落的符號》、《杜馬島》這些暢銷小說,還有勒克萊齊奧、Philip Roth這些作者的簡體中文版,就算普通讀者也多少會有點了解。這些作品都是這家民營出版公司引入版權後,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

 看到一本外國小說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其版權多半就是來自九久。

 九久董事長黃育海對本報記者說,出版社轉制,對民營資本來說意味著「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但是有沒有可能民營資本反過來把國有出版社吃掉?他說現在不可能。「從目前情況來看,體制內500多家國有出版社,正常盈利的只有200多家,如果進入市場的話,很多可能被兼併。但國家關於民營出版合法化的文件,只允許民營出版和國有出版合作,不能有自己的出版社,所以雖然從資本層面上一半的出版社在虧損,但(民營出版要吃掉國有出版社)政策不允許。」

 民營出版自己也在互相競爭。黃育海說,九久的主要對手就是新經典。「我們兩家各有特長,他(新經典)在日本文學方面很強,《德川家康》、《1Q84》,都是新經典的作品,我們在日本文學上的差距比較大,但在歐美方面實力強一些。」他坦言近年來日本文學在中國內地比歐美小說好賣,因為同處亞洲,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更接近一些。所以九久也開始在日本文學的引入方面加力,「這次芥川獎、直木獎都是我們通過競價和報價拿下來的,還拿到東野圭吾的四個長篇。」去年鬧成新聞的《1Q84》簡體中文版版權之爭,九久也有參加,但沒能爭到。

 「我見到了(擁有《1Q84》版權的)那個老闆,以前不認識,拜訪一下,聊了半個多小時。他有兩段話我印象很深。一是他對我說:『這次不能把《1Q84》給你,我們沒有合作過。』一是:『不客氣說,你在歐美方面很強,但在日本文學上還沒什麼份量。』」所以,在歐美方面做得不錯的現在,九久打算拿出投入來做點日本文學。

 他為九久訂立的兩條原則,一是出暢銷書,二是出純文學和當代作家裡非常好的作品,雖然未必暢銷,但有助於定義公司的格調。他下一步打算在香港開一家出版社,那樣就有了同時爭取簡體中文版和繁體中文版版權的基礎。

結語

 當民營出版一早已在市場裡求存,並明晰了自己的發展策略,這時國有出版社才轉成企業並進入市場,給人一種姍姍來遲的姿態。前景如何,假以時日就會看到。隨著年輕一代成為行業的主流,中國的「文化資本」理應比現在更像樣。

相關新聞
文化資本姍姍來遲 (2010-01-18) (圖)
書評:靈台無計逃神矢 (2010-01-18) (圖)
書介:紅樓哲學筆記 (2010-01-18) (圖)
書介•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 (2010-01-18) (圖)
書介:瞪死一隻羊 (2010-01-18) (圖)
書介:伽利略的苦惱 (2010-01-18) (圖)
書介:亞庫班公寓 (2010-01-18) (圖)
徵稿啟事 (2010-01-18)
送書印花 (2010-01-18)
2009年香港暢銷書榜,話題多,變化多 (2010-01-11) (圖)
商務印書館09年中文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 (2010-01-11) (圖)
書評:讀《中央樂團史》隨筆 (2010-01-11) (圖)
徵稿啟事 (2010-01-11)
書介:阿蘇搵食卡2──無敵小食 (2010-01-11) (圖)
書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 (2010-01-11) (圖)
書介:峰與谷 (2010-01-11) (圖)
書介: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過我的大牌作家們 (2010-01-11) (圖)
書介:失落的符號 (2010-01-11) (圖)
向地質公園進發 (2010-01-04) (圖)
挑選郊遊書要點 (2010-01-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