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蔡少芬:我好崇拜老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5-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整個訪問,蔡少芬一提起老公張晉即流露愛慕表情。

 香港人整天說追求男女平等,但當一對情侶拍拖時,又話男士需有風度,不論行街買衫還是去食飯,當然要男士付錢,漸漸地男士形容這些使人唔使本、注重物質的女生為「港女」。當女生知名度比男生高,大家又會覺得兩人的相處是「男卑女尊」,活生生的例子有蔡少芬(Ada)。但在蔡少芬口中,老公張晉比任何人都叻。今天她就是要告訴大家,蔡少芬是如何瘋狂地崇拜老公。

 記得在07年年尾,各大報館均收到蔡少芬親筆傳真,內容大致宣告要和內地演員張晉的結婚喜訊,更大讚對方是「極品」。談起當時公告天下的舉動,蔡少芬自言既然認定了對方,那走進教堂是自然的事,而且沒有後路。「我03年開始同老公拍拖,兩人拍拖5年,07年宣佈結婚。既然選擇同佢結婚,即已經認定了他是行一世的人,我就是要話畀全世界知,因為結得婚即是沒有後門。拍拖是兩個人在互相了解,唔夾可以換畫,但基督徒結婚不會離婚,有問題只會想辦法去解決!拍拖初期,老公來香港玩,我一廂情願地為他安排了密麻麻的活動,總之他來七日,我就足七日有活動,日日都和我的朋友見面、食飯。後來我發現佢好似唔係咁開心,咪問佢做咩,佢話其實唔想我安排咁多行程畀佢。因為我是一個唔靜得的人,我一在香港就會日日call朋友出來食飯,我亦希望佢來到香港可以見下我的朋友,所以不斷幫他約人。大家溝通完,老公話唔想我安排咁多聚會,我接到電話會先停一停問下佢意見,佢話OK我先應約,我倆拍拖的過程,我學會尊重,當然我寫那傳真畀大家,都有畀老公過目先。」

兩位一體的生活

 蔡少芬的老公張晉是內地演員,龍虎武師出身。論人氣、論知名度甚至收入,都比蔡少芬少一截,故結婚2年來,傳媒都把兩人關係寫成「男卑女尊」。聽到記者的形容詞,蔡少芬把音量提高了幾分,勞氣道:「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同老公相處是我卑佢尊,唔信你問下我助手。(助手點頭和應。)我老公在香港可能冇我咁出名,但他在內地好多人識。你們傳媒成日話佢收入比我少,點解要計這些?我的錢即是他的錢,他的錢即是我的錢,老公的錢畀晒我去投資,但每次投資前我都會同佢講,同佢商量。我事無大小都同佢商量,生活中張晉是話事人,蔡少芬只是去跟他的決定行事。結婚後,兩個人融為一體,我無計過自己賺多他幾多。」

準備隨時有BB

 早前在活動中,張晉公開表示在自己心中蔡少芬只有25歲,唔急於造人,聽到如此U的說話,難怪蔡少芬對老公死心塌地,在記者面前毫不掩飾自己對老公的傾戀之情。「我老公好叻,又有才華。說真我只是識演戲,其餘咩都唔識,但我老公唔同,除了識演戲,又識功夫,而且又勤力進修。好似我成日話學英文,得個講字,水過鴨背,我老公就真係用錄音筆錄低去學。我份人好心急,有時同我老公出街,明明仲有好多時間,我著好衫就不斷在催促他,我老公就會慢條斯理地整好所有事。但通常出鱆糷f後,我就會發現自己好多甩漏,我們相處就是這樣,一凹一凸。」

 那到底蔡少芬是否已Ready隨時生BB呢?「結鰼B兩年,我同老公都覺得現在絕對是適合的時間生BB,我們都有計劃去生小朋友。好多雜誌又寫話我要去睇醫生諗方法生BB,我想同大家講我條腰是有事,但未去到咁嚴重。但大家都是女人,你要明白其實一個月只有5日機會中,但永遠不是我出去拍戲,就是老公出埠。有記者朋友建議我學好友黎姿,用科學方法懷孕,但呢一刻,我同老公都希望順其自然,等上天的安排。」

相關新聞
戀戀成長地 完成重建 劉德華親題藍田h (圖)
為無私奉獻的媽咪打氣 周麗淇與病童過母親節 (圖)
陳偉霆本周赴美學舞 (圖)
郭可盈有女萬事足 「坐食山崩」也懶理 (圖)
S.H.E來港舉行簽唱會 Hebe母親節收「大禮」 (圖)
鑽飾贈媽咪 翡翠送奶奶 琦琦母親節花七位數 (圖)
柏芝預產期仍有一周 謝霆鋒昨與拉姑過節 (圖)
許冠傑父子 神秘登台 (圖)
林子祥唱歌是享受 (圖)
舞台劇首演突胃痛 楊愛瑾劇中哭出真淚 (圖)
「新任媽咪」修身健美 徐淑敏歸功母親陪坐月 (圖)
羅家英按摩技術 阿姐大讚頂呱呱 (圖)
嘉禾創業40周年 宴請合作伙伴員工 (圖)
張佑赫北京個唱 笑爆全場
三缺一無減歌迷熱情 Peter & Paul歌聲迴盪香江 (圖)
蓮烈姬芙舉行私人葬禮 班頓費沙作最後送別 (圖)
韓組合紛紛闖日藝能界 4Minute東京開騷受歡迎
金妮大騷訂婚戒指
娛聞雜碎
蔡少芬:我好崇拜老公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